【記者羅智華嘉義報導】李遠哲昨天自爆教改失敗的原因,在李登輝只依照教育部長吳京的理念推行教改,並沒有真心接納教改會提出的方案,此話一出,引起各界討論。前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教改牽涉面向多元,不能完全歸咎於單方責任,而是要共同承擔。前教育部長楊朝祥認為,教育改革必須與時俱進,是一條沒有停下腳步的漫漫長路,各界不宜用簡單的二分法來定論教改成敗。
現任台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吳清基表示,教改責任無論是由誰來扛,都很沉重,「但若將教改責任全推給李遠哲一個人承擔,對他來說亦有失公平。」何況當年的教改理念如教育鬆綁、適性揚才,也都為現今教育體制帶來正面影響、藉此改變了一試定江山的入學方式,帶動台灣教育往前邁進,因此不能說教改完全沒有成果。
「教育改革工作必須一步一腳印推動,不可能一次到位,成果更無法馬上立竿見影。」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認為,教育面向十分廣泛,況且教育改革本來就是要與時俱進,各界不能只用二分法來論斷當年教改的成敗。他強調,當年教改主張「要把每一個孩子都帶上來」,多年下來也改變民眾價值觀,像是過去獨尊「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現在則推崇「行行出狀元」的教育願景,說明了教育改革的腳步,一直都沒有停下來過。
但也有學者認為,當年教改為台灣教育帶來部分的「改革後遺症」。清華大學客座教授李家同強調,當初「廣設大學」的訴求,讓許多技職專校升格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嚴重衝擊技職教育,工專因此而消失等負面影響,當初教改倡議者對偏鄉教育落後情況的不了解,也都讓教改執行成效與理想產生很大的落差,「若要歸咎相關責任,應由當時的教育部來承擔」。
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談到,每個教育階段都有當時的時空背景,外界不能只用「成功」或「失敗」來定論教改成效,就像當年為了減輕升學壓力而廣開大學之門,誰也沒料到二十年後的少子化趨勢竟是如此猛烈,導致當年的教育美意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