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昨宣布,將鬆綁包括放寬教師投資學校新創公司持股百分之十的限制、緩徵五年持股所得稅等法令,全面點燃「從○到一」的校園創新創業火種,大學不僅樂觀其成,更希望進一步訂單行法規,鼓勵大學設「校辦企業」,讓大學創新創業更能永續發展。
教育部統計,去年全國大專共發表五萬六千四百九十九篇論文,在各項國際技能賽拿到一千五百七十面獎牌,並在各大發明展中奪得近二百面獎牌,但多半停留在學術界,發明獎也未實質轉化進到市場,非常可惜。
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指出,為營造友善「創新創業」的校園環境,教育部將整合相關計畫、推動多項創新措施,並建立「自造者空間(Maker Space)」,讓學生可以在做中學,同時結合各界資源、業師、產業經營模式等,加速達成「從○到一」的第一哩路。
「教育部也同時鬆綁法規,引導學校避開不必要的風險」,陳良基指出,今年九月已發布函釋,放寬公立大學未兼行政職教師及私立大學教師投資學校新創公司,不受持股百分之十的限制,並協調科技部、財政部、經濟部修法,放寬兼行政職教師得兼任董事、持股也不受百分之十的限制,此外也放寬教師因學校技術入股分配到的股票,五年內可緩徵所得稅,以免公司剛創立時沒獲利、卻要繳稅,影響創業意願。
大葉大學副校長陳明印表示,該校有意創「校辦企業」,行銷師生研發的產品,但目前仍受限於公司法、商業登記法有關資本額、土地區分、進用員工等限制,他建議政府應訂定單行法規,排除其他法令限制,鼓勵大學引進創投公司,以募集資金、協助大學「校辦企業」上櫃上市,才能永續經營。
目前教授因學校技術入股所持股票,往往規定經過一定年限才能轉賣,卻又要課徵所得稅,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認為,若能修法緩徵五年持股所得稅,更能鼓勵教授投入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