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水利署表示,建設水庫除了社會支持,還需良好的地質條件與水文條件,翡翠水庫供水能力可達三百多萬噸;去年底完工、今年啟用的湖山水庫,只有十分之一的供水能力,台灣適合蓋水庫的地方已所剩無幾。
翡翠水庫一九八七年啟用,供水能力每天三百多萬噸。石門水庫一九六四年啟用,供水能力每天二百多萬噸。鯉魚潭水庫一九九二年啟用,供水能力每天九十多萬噸。
官員表示,水庫除了選擇堅固地質,水文條件也不能太差,降雨位置、集水區大小,都會影響水庫的供水能力。
剛啟用的湖山水庫,供水能力每天三十多萬噸,規畫中的基隆雙溪水庫十二萬噸、嘉義鹿寮溪水庫六萬噸、屏東士文水庫十五萬噸,都只剩兩位數、甚至個位數。
新建水庫不易,只能從清淤下手,官員說,泥砂流進水庫,沒被水帶走、掉到底部就成為落淤,極難清除,近年透過水力排砂,不過可能對生態、自來水淨水廠造成影響。
艾利颱風時,石門水庫排砂,台水無法取水,造成桃園缺水。後來石門水庫停止排砂,放水口被泥砂塞住,一樣沒水,只好裝設壩頂抽水站,暫解缺水危機。
官員表示,水庫不排砂,自來水也有可能無法供水,水庫淤積滿就報銷,排砂是兩權相害取其輕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