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心默臥龍崗報導】澳洲南天寺大悲殿前紫薇步道兩旁的紫薇花綻放,倘佯其間,可體會詩人杜牧所描述的:「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的意境。
紫薇由於花季長,故有「百日紅」的美名。而紫薇又稱「怕癢樹」,若以手指輕觸樹身,樹葉便會微微顫動,好像怕癢的樣子。無論是花是樹,古人對紫薇的喜愛,不但於詩中可見一般,更可見應用於官名。唐代開元元年,曾將中書省變更為「紫薇省」,而中書令亦改為「紫薇令」;不論是否因字形相似而誤植,「紫薇」之名已深植人心。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如此形容紫薇:「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雖然有人覺得將紫薇冠上官名,有失脫俗風骨,但卻也顯出紫薇在文人雅士的心中,有相當的地位與分量。
紫薇並非全開紫色花,花有多種顏色,白花稱為銀薇,紅花則是紅薇,紫中帶藍稱為翠薇,只有開紫花的才稱紫薇。顏色雖多,但廣為人知的卻是紫薇,因此不論顏色如何,世人喜稱其為「紫薇」。
南天寺的紫薇,雖非楊萬里所說的:「似癡如醉弱還佳,露壓風欺分外斜。」但是走在紫薇步道上,可以以不一樣的心境,體會杜牧(人稱杜紫薇)所描述的:「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那種淡薄、典雅的自在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