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蔚(左)很欣慰古漢祥(右)肯來學藝,「撿骨」這項古傳技藝得以再度延續。圖/葉建宏
【本報新竹訊】新竹縣撿骨師彭國蔚撿骨三十五年,家族從清代撿骨至今五代,烏克蘭電視台還來拍攝紀錄片,但他膝下無子又找不到學徒,幸好二十三歲的古漢祥四月來拜師,讓他不用擔心技術無人傳承。
四十九歲彭國蔚出生撿骨世家,十三歲跟著父親彭春雄學習,將骨骸撿出拼湊後裝入骨灰罈中,從腳到頭骨、由下往上排列,每一個環節不敢馬虎,三十五年來撿骨上萬具。
他說,一般土葬七年後,必須撿骨裝罈,得由「撿骨師」將骨骸全數撿出,但是必須將骨骸撿拾完全,拼湊完整辨別部位晒乾後,再依古法一一置入罈中,這個過程沒一年訓練無法出師。
烏克蘭國家電視台日前來台拍攝紀錄片,彭國蔚的撿骨技藝,讓主持人與攝影師大為驚豔。彭國蔚說,撿骨相當辛苦,必須不怕骨骸又得忍受冬寒夏熱,現在年輕人從事殯葬業,幾乎都選擇禮儀師,薪資待遇優渥,沒人想當撿骨師,且現在民眾習慣過世後火化,讓這門行業更顯式微。
年僅二十三歲的古漢祥,大學時主修資訊管理,平時跟一般年輕人一樣,愛打遊戲、聽音樂,就讀大學時卻在當地寺廟學翻譯、鸞筆。
日前古漢祥在電視上看到彭國蔚故事,讓他今年四月決定拜師。每天早上四時半起床,坐火車從基隆南下新竹,就是希望一圓當撿骨師的夢,也接下第六代撿骨師的擔子。
古漢祥說,人終會一死,但要如何在每天的生活中,用雙手回饋、做功德,這是非三兩天能完成的,所以在家人支持下,希望利用一年時間,學得撿骨技藝後,未來為更多往生者服務。
他強調,撿骨師薪水少、不穩定,同時必須兼差、打工,才能勉強過生活,但不會因此澆熄「撿骨夢」。
彭國蔚欣慰地拍著古漢祥,直說自己因為膝下無子,擔心沒有人接手這項技藝,現在有人來學了,也讓他如釋重負,讓這項古傳技藝再度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