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林菩提路 演繹唯識經論 陳一標自詡演奏家

陳瑋全 |2016.07.15
3720觀看次
字級
陳一標教授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提供

在東海哲學所的因緣,讓陳一標開始佛教唯識學的研究,而前往日本留學前,他去拜見印順法師,並在當天皈依,正式成為佛教徒。從日本回來後,陳一標進入文化大學博士班,同時也在幾所佛學院教書。

他常覺得,上課教學所說的佛教義理像是說給自己聽的,心中的問題常常因此解決。他表示,以前身體不好,藉由寫博士論文,住在龍潭華藏寺修行。

一年後論文寫完,身體也變好了,他很感恩佛教給予許多善因緣。他的學佛之路主要由解門入,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學佛,自己就是學佛路上最大的受益人,從不後悔花十多年轉換跑道,甚至喜歡教書,身心因此轉換,覺得能夠做研究、教書,真的很好。

任教佛大 肯定辦學用心

博士班畢業後,陳一標於二○○○年進入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教書,二○一○年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邀請陳一標擔任佛教學系系主任,他慨然承擔。

他回憶第一次與星雲大師見面時,對談中感動於大師對學生的關心、辦學的用心。二○一五年,陳一標再度擔任佛教學系系主任,他寫信給星雲大師,禮請大師來學校與學生接心。九十歲的大師,不畏路途遙遠,親自來到宜蘭為學生開示,他非常佩服。

陳一標說,來到佛光大學五年多,對於佛光山努力想要推展適合人間的佛法,其中的價值與用心值得肯定,他還記得慈惠法師說:「每一個想要為佛法做事的人,有哪一個人不會受到一點委屈?我們身為佛弟子,必須以大局著想!」這才是真正要為佛教、為眾生的胸襟。

唯識重理 面對深層我執

陳一標目前在佛大佛教學系開設佛學日文、梵文和唯識等課程。他選擇專研唯識,與過去的理工背景有關。唯識著重分析性、強調說理,讓他由衷喜歡。

佛教義理中,許多人碰到唯識,往往退避三舍,常以為複雜、繁瑣。他表示,唯識是教導我們如何面對深層的我執,例如常說的「打七」即是打第七識,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佛」,讓我們的意識皆能清淨。

唯識學之中對於經論的詮釋,讓陳一標常自詡是一個演奏家,而非作曲家,希望自己可以將唯識的經論演繹的很好,用佛教的義理來與大眾分享。(下)

陳一標教授

東海大學哲學碩士、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研究專長為唯識學、部派佛教、梵文、佛學日文,著有多篇論文,精通日文、梵文、巴利文、藏文,翻譯過多部日本佛學著作。曾任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系主任、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