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 91歲檜木桶師傅 桶桶都行

 |2016.07.07
4277觀看次
字級
嘉義檜木桶師傅李老居,學做木桶至今已七十五年,從傳統日式沐浴桶、米桶、水桶到婦女嫁妝子孫桶,樣樣難不倒他。 圖/卜敏正
李老居坐進骨董日式檜木浴桶說,「這是傳家之寶、非賣品!要留給子孫看看阿公的手藝。」 圖/卜敏正
一大一小的紅色檜木「子孫桶」,是早年女兒家出嫁必備的嫁妝。圖/卜敏正

【本報嘉義訊】嘉義縣檜木桶工藝師李老居高齡九十一歲,從少年時代靠做木桶養家活口,工作至今已七十五年,從傳統日式沐浴桶、米桶、水桶到婦女嫁妝子孫桶,樣樣都難不倒他,現在身體硬朗的他「退而不休」,不再做木桶維生,把製作木桶當做健身運動,「做木桶可讓血路流通,運動強身」,感慨地說台灣的檜木雖好,但現在沒材料、又沒傳人,再過幾年他做不動了,手工木桶或許就失傳了。

一技之長 養活一家子

日據時代出生於彰化鹿港的李老居,出身貧困家庭,父親當人力車夫,母親在他十五歲時過世,獨子的他為維持家計學一技之長,十六歲時就到嘉義跟姐夫學做檜木桶。剛開始是掃地、搬木頭、送貨,接著學習選木料、用鋸、刨木,還要學習磨刀、拋光木料、如何編捆箍木護片,二年才出師,學會製作各式木桶,這項手藝不僅讓他養活一家六口,還讓他當兵不必「被操」。

李老居笑著說,日據時被徵召到南投當兵,因為會磨刀,長官選他專責保養武士刀,許多同儕被帶到外頭操練,他就在房內磨刀、保養器材,六個月後日本戰敗投降他也退伍,「真的很好運!」

特殊刨刀 市面買不到

「現在做檜木桶,養活不了自己,以前為謀生,現在為健康」,他拿著各種不同的刨刀、鋸子,做木桶當做健身,不會退化得老人痴呆症,很少生病。李老居指著二十多種各式刨刀、鋼鋸說,這些都是十八歲出師時買的工具,有專鋸圓弧的鋼鋸,專做小型木桶鋸刀,每把鋸子、刨刀功用都不同,才能創作各式木桶。

曾有年輕人要跟他學技藝,但是做木桶的特殊造型刨刀,在市面上買不到,他說,沒工具想教也沒辦法。

骨董檜木桶 傳家珍寶

他在自宅門前、大廳,擺放各式大小浴桶、水桶、量米桶、木盆等檜木製品,其中兩個骨董日式檜木浴桶,人可坐在浴桶內洗澡,木桶外側可燒柴火加熱,上方還有一組煙囪管,將煙排到戶外。

「這是傳家之寶!」李老居驕傲地坐進檜木浴桶內說,前年有日本人來看見這組浴桶,直言在日本都不多見,有意購買,但他直說這是非賣品,要留給子孫看看阿公的手藝。

75年功力 創意無限

高齡的李老居創意巧思不減,他將刨下的檜木薄片裝做枕頭,睡起來健康舒服,另做肥皂盒子、洗衣板、專門量米桶、打井水的木桶等;還有兩個早年嫁女兒必備的嫁妝紅木桶「子孫桶」,一為生產時燒熱水為嬰兒洗澡;另一個小的加蓋放臥室做新娘馬桶,都視為珍寶收藏著。

李老居拿起一組木料,瞇眼看角度,以刨刀削刨一片片木屑,再試著將兩片木板合併,檢視有沒有縫隙。他說,台灣木料好可百年傳承,外國進口用不了幾年。又手指著箍在木桶外圍的編花鋼絲說,手工扭轉鋼絲、編花,才能箍緊木桶不外漏。還拾起刨下的檜木屑拿起來嗅聞說,這些不能浪費,都是芬多精「可做枕頭內裡!」

古老工藝 可惜無傳人

李老居表示,台灣木料好,做出的木桶可百年傳承,檜木桶的清潔保養也很重要,台灣檜木生長慢,富含油脂不易腐壞,使用後必須保持乾燥,但不可曬太陽,須陰乾;若木桶長期未使用,也應適度盛放水,否則太乾燥,易因熱脹冷縮造成龜裂漏水。

李老居說,早期家具都用木料,需求多、銷量大,他一天可完成一個,但塑膠桶出現後,檜木又禁伐,家人都勸他不要做了,但他還是停不下來,所幸做木桶運動量大,即使子女另有事業,未繼承他的好手藝,但他們看到父親自得其樂,身體健康,也很欣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