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紐約時報》報導,美國部分公共事業如救護車、消防隊及自來水等,在二○○八年金融危機後,由私募股權公司接手經營,可能危害公共安全。
紐時舉例說,田納西州的一名婦女昏迷後,因為救護車公司花太多時間召集人手而不治;一名住在紐約郊區的男子急電消防部門之後,只能看著煙囪火勢燒毀他的家,而消防隊還向他收費,且因為他未付款又求償一點五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九萬元)。
不同於擁有特定產品製造經驗或提供特定服務的其他營利公司,私募股權公司主要擅長於賺錢。紐時發現,他們在經營多項業務的過程中手法細緻,同時結合降低成本、加價、遊說與打官司。以緊急救護與打火而言,這種做法產生一種根本的緊張狀態:如何在追求利潤的同時,照顧面臨緊急狀況的民眾。
對政府與民眾來說,結果很糟糕。部分救護車反應的時間變得很不恰當,過長、車上的心跳監視器故障,有些公司甚至破產。在至少兩個實例中,服務不良佳導致病人死亡。即使聯邦當局加強銀行管理,這種改變卻在相對未受嚴密檢視下出現。有別於接受存款並向政府借款的銀行,私募股權公司募集來自個別富人與退休基金的資金,再加以投資這些資金,為顧客創造利潤。
全美各地城鎮忙著為公共建設、救護車等基本服務找財源之際,私募股權公司趁勢介入。另一方面,隨著銀行縮減抵押貸款業務,未受到嚴格管理的私募股權公司也搶進這個領域。
利潤為最高優先的情況下,有些基本服務可能無以為繼。今年二月,股募股權公司Patriarch Partners旗下的TransCare EMS聲請破產保護。紐約維農山市長湯瑪斯說:「以這個實例來說,私募股權公司已經危害大眾的安全。這不是對待民眾應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