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 圖/人間社記者卜趙洲
【人間社記者高惠萍台中報導】「萬一發現外星人,我們該如何面對?」台中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十四日邀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見右圖/人間社記者卜趙洲),主講「在浩瀚的宇宙中,人類孤獨嗎?—談地外生命的終極探索」,吸引不少年輕新世代族群出席聽講。
孫維新表示,宇宙如此浩瀚,確實讓人對外星人的存在充滿期待,人類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宇宙的探索。從生命角度看宇宙,他對聽眾提出兩個問題,「希望地球之外有其他生命存在嗎?」九成的聽眾舉手表示認同;「希望它們來嗎?」語畢頓時哄堂大笑,不少人將舉起的手收回。
對於生命的奧妙,孫維新舉出章魚和烏賊模擬環境的偽裝能力、隱藏在向日葵和鳳梨上的費伯納其黃金比例,說明地球上生命的萬千風貌,進而談起人類的起源與演化。他說,人類由猿的一支演化而來,黑猩猩和人類的基因有百分之九十八點六相同,高智生物都具有學習與改進能力,更奇妙的是,人類的組成元素由多到少的排列,扣除惰性元素,與太陽的氫、氧、碳、氮組成是相同的。
液態水存在的範圍叫做生態圈,在宇宙別的地方有沒有類似的環境?孫維新說,目前人類探索到的系外行星有數千顆且持續增加。其中最讓人振奮的是克卜勒452b,號稱地球的大表哥,體積是地球的兩倍,條件最接近地球大小的適居帶行星,表面可能有適宜生命存在的液態水。
對於尋找宇宙生物,孫維新笑說,太空旅行?目前不可能,因為到最近的恆星南門二,不計相對論效應就需要三萬年,但目前有四艘無人探測小船正飛向星際太空,攜帶著描繪人類形狀及地球位置的金屬板。另外,一九七四年人類也對有三十萭顆恆星的武仙座M13星團發出強力電波,但我們能期待收到距離二萬五千光年遠的對方回信嗎?
孫維新再度提問,如果有外星人的存在,他們是否也會發現我們?面對他們,我們應該怎麼辦?他們會是善意還是惡意?孫維新以《阿凡達》作結,如果希望外星人善待我們,就要思考該如何善待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不只是照顧生物本身,更需要維持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所有生物都能安心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