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將三好精神融入的「三好創意啦啦隊」、鼓勵學生「多一公斤旅行」把愛送到偏鄉、讓學生努力做好事推動「善行榮譽卡」、先說好話才能進教室的「通關密語」,昨天在第五屆「三好校園成果分享暨交流會」上,南華大學、板橋高中、東明國中、金山國小四校分享推動三好的心得成果,精采又創意十足的活動與課程,讓大家不僅看到校方的用心,也見證三好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改變。
新北市板橋高中校長高栢鈴表示,活動辦再多,若沒有課程支持,就如放煙火,絢爛卻短暫,因此一定要「活動課程化」,才有延續性。如板中推廣「身好」的八段錦運動,就讓老師落實八段錦運動在體育課的暖身操中,期末時全校學生就能學會八段錦。而服務學習課程更是讓人眼睛一亮,「多一公斤旅行」讓學生在畢業旅行時,多帶一公斤的東西,沿途送給需要的人,讓旅行更有意義;另外,學生還會自發性在夜市撿垃圾,讓社區與攤販十分感動,也將三好精神擴展到社區。
東明國中訓育組長邱筱嵐分享時表示,「推行三好的三年,我看到學生變得溫柔有禮,深具同理心,真的再累,也值得。」尤其現在東明正進行老校舍變身綠建築工程,學生只能在組合屋上課,「但孩子們互助友愛,沒有抱怨,努力讓琅琅讀書聲遮掩施工噪音,這都是因為三好運動,讓我很感動。」
嘉義縣南華大學學務長尤惠貞也說,剛開始推動「三好燈」裝置時,即是希望學生做善事時去按燈,提醒自己天天行善,但曾有學生認為「好假」,後來卻慢慢會彼此詢問「你今天按了沒?」
高雄燕巢區金山國小校長鍾培音更是見證學生的改變,她表示,三年前學生的生活用語很不文雅,校方就在情境布置與習慣培養中,讓孩子把三好當作呼吸般自然,如讓孩子進教室前都必須念出「通關密語」:說一句好話與英文,結果「成效驚人」。她笑說,不僅孩子說話變得有禮,連英文都不用補救教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