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咫尺之趨群性 文與圖/羅智成 |2016.05.23 語音朗讀 197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柏柏人女孩 在「趨群性」這個主題裡, 這張〈柏柏人女孩〉,我已經多次使用過。我們所造訪的那戶柏柏家族,可能是某些觀光機構刻意安排的民俗樣板。女主人非常友善質樸,但也非常熟巧的應對觀光客的需求。圖/羅智成 肖像 這照片裡呈現的,是一個工作中的藏族女生。 我是在公路旁的一家餐館裡拍攝的。 圖/羅智成 擺姿勢 在Redondo Beach熱鬧的遊客棧橋上, 這個流行歌手打扮的女孩始終沒有對著麥克風唱歌。圖/羅智成 4又1/4 我喜歡海邊的生活, 即使無事可做、無伴可以聊天, 我還是可以在陽光、沙灘與大海之間自得其樂。 像這張照片,我就是在Laguna Beach閒蕩時拍攝的。 圖/羅智成 看海的日子 七星潭海邊的這兩個小孩看起來也是無憂無慮。 他們一直在欄杆上爬上爬下、搞怪,旁若無人。 我就一直在後頭,忽遠忽近的調整拍攝的距離。 但是這5個人都太專心了,未曾察覺到我的到來與離去。 圖/羅智成 標本的遊行 在亞維農的主街道上,另一個舊貨拍賣市集盛大的舉行,感覺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把家裡的傳家之寶或破銅爛鐵堆到門前的人行道上展售,整個馬路好像一個歡樂的大客廳。 圖/羅智成 文與圖/羅智成 我創出「趨群性」這麼一個生澀的名詞來,為了讓我標舉的驅動鏡頭五元素看起來更為工整。主要想描述的,就是「人對人永遠最具有吸引力」這麼一個簡單的事實。 在這個星球上沒有任何事物比人類擁有更多的動作、行為、更豐富的表情、 更多的訊息、更多的可能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想要生動的表現其他對象時,都會不由自主運用各種「擬人化」的修辭。 即使像我這麼一個相當疏離的旅者,各式各樣的人還是會引起我極大的興趣。 我也往往透過我所拍攝的人物照片,了解到自己對人類特殊的的喜愛與執迷。 但是鏡頭捕捉人時,我們所預期的共鳴,多多少少和所謂的「人格從眾傾向」有著絲絲縷縷的關係,所以我必須承認,「趨群性」也不反抗這樣的自覺或暗示。 哪些元素會激發鏡頭的趨群性呢?美麗或有特色的人,引發我們共鳴的人、激起我們人性關懷的人、正在行動的人、幽默或莞爾、兒童……也有些時候,我們拍攝人,就只是單純的窺視快感。 1986年我出版了圖文並置的《M湖書簡》,當時有論者認為,我的照片裡太缺少人,別人。那是有意為之的。當我專注於構圖或景色的攝取,不經意出現的人往往成為某種雜質或干擾的元素。因為有些時候,我確實克制不住某種視覺潔癖。1997年吧?我在布拉格買了的Jan Reich的攝影集《PRAHA》。他鏡頭中的布拉格才真的一個人都沒有。 但是,終究,你很難迴避人,有些時候更需要人,更多時候,這些人引起你的興趣;漸漸的,我的照片裡就出現了很多人。 柏柏人女孩 在「趨群性」這個主題裡, 這張〈柏柏人女孩〉,我已經多次使用過。我們所造訪的那戶柏柏家族,可能是某些觀光機構刻意安排的民俗樣板。女主人非常友善質樸,但也非常熟巧的應對觀光客的需求。這其實一點也不要緊,他們的某些特質與生具有;特別是這個小女兒,對一切仍感到害羞、陌生,卻有如你所見的,對一些新奇事物濃濃的好奇。 肖像 這照片裡呈現的,是一個工作中的藏族女生。 我是在公路旁的一家餐館裡拍攝的。 她一直專注的工作,沒有跟旁人對話,也沒有抬起過頭。 我對她一無所知,只是很直覺地把她跟林布蘭特的人像聯想在一起。 擺姿勢 在Redondo Beach熱鬧的遊客棧橋上, 這個流行歌手打扮的女孩始終沒有對著麥克風唱歌。 專心對著攝影師不時擺弄姿勢的她, 甜美的表情、時尚的造型連同與人群熙攘的背景, 渲染著一種典型加州風格的美好生活情調, 那樣的生活似乎頗接近我散漫慵懶的性格, 以至於我一而再、再而三的造訪。 4又1/4 我喜歡海邊的生活, 即使無事可做、無伴可以聊天, 我還是可以在陽光、沙灘與大海之間自得其樂。 像這張照片,我就是在Laguna Beach閒蕩時拍攝的。 那一帶空闊的沙灘總是隨時聚集著當地的居民和各地的遊客, 但這個安適自在的小團隊應該是當地居民吧? 我本來只是習慣性的想先把它拍下來再說, 但是透過鏡頭,我才發現到那麼一個湊巧而有趣的組合: 4個噸位極大,幾乎長得像方塊的中年婦女, 和一個苗條的紅髮女郎和一個小女孩正在享受太陽, 這當中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幽默與親切感, 所以也就不想再說它。 看海的日子 七星潭海邊的這兩個小孩看起來也是無憂無慮。 他們一直在欄杆上爬上爬下、搞怪,旁若無人。 我就一直在後頭,忽遠忽近的調整拍攝的距離。 但是這5個人都太專心了, 未曾察覺到我的到來與離去。 標本的遊行 在亞維農的主街道上,另一個舊貨拍賣市集盛大的舉行, 感覺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把家裡的傳家之寶或破銅爛鐵堆到門前的人行道上展售,整個馬路好像一個歡樂的大客廳。 我當然忍不住也在其間興奮地穿梭、淘寶。 但是我最大的收穫,應該是拍到這張以動物標本為前景的奇妙景觀。 前一篇文章 春天裡的泥手指 下一篇文章 20世紀台灣文學故事 1916 認同是一種學習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3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4【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5【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6【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07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 探索實踐路徑2025.05.0308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9尤英夫 40年公益軌跡不停歇2025.05.0310國家祈禱日 美國洛城跨宗教共祈和平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中國人的音樂》 ──來自生命深刻觸動的文化書寫【美好時光】 採我園中蔬【王文靜看世界】高山古隆族採毒蜜──世界最巨大蜂蜜,懸崖生存智慧【浮世畫框】蒲團之上,刀筆之下── 拾得七十歲書畫陶印展【歲時.節氣】 立 夏 夏木陰陰正可人【世界行旅】 紋別市的流冰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