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政府宣稱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百分之四點零三,但觀察整體經濟結構,我國正面臨產業空洞化的危機。經濟部與財政部統計數據顯示,採取「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營運模式的企業日益增加,其中,核心產業的海外生產比重高達七成三,嚴重衝擊國內產業發展。
我國近年外銷訂單金額不斷增加,但實際外銷金額成長速度卻不及訂單成長速度,顯示企業海外生產規模日漸擴大後,已經將訂單移至海外生產。
根據財政部「進出口貿易統計」與經濟部「外銷訂單統計」資料顯示,民國八十九年之前國內企業海外生產比都維持個位數,民國九十年政黨輪替後,海外生產比達到十,並逐年攀升至今年上半年的二十九點九二。
以產業別細分,居於我國核心產業的資訊通信產業的海外生產比重最高,今年上半年達到百分之七十三點六四;機械、電機產品、家用電器、運輸工具、玩具體育品等主要外銷產業,海外生產比重也超過三成,削弱國外訂單對國內景氣的刺激效果。
除此,投資金額「只出不進」,也是我國經濟發展一大隱憂。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報告,去年進入台灣的海外直接投資為十八億九千萬美元,為亞洲四小龍中最低;而流出的海外直接投資金額高達七十一億四千萬美元,創下歷年新高。
另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資料,我國在民國九十一年至今年五月,僑外回台投資總額累計一百一十七億元新台幣,遠低於同期間該會核准我國對外投資及對大陸投資總額的三百四十八億元新台幣,我國的投資淨流出達二百三十一億元新台幣。
立法院預算中心提出警訊,建議政府應檢討兩岸關係、穩定政商環境,避免高層技術外流,建立吸引廠商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