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關懷.和諧社會.唱頌論壇」邀請(左起)北京光中文教館執行長慧寬法師、佛光山副住持暨修持中心主任慧昭法師、佛光山副住持暨南華大學副校長慧開法師對談,並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主持人。
圖/人間社記者黃偉強
【人間社記者陳柏姬、潘浩雲、王美麗香港報導】香港二○一六年聰敏靈巧系列活動,二日於紅磡香港體育館起跑。首晚「生命關懷.和諧社會.唱頌論壇」,邀請專研生死學的慧開法師、人間禪者慧昭法師、情緒管理專家慧寬法師與淨土學者陳劍鍠教授對談,探討社會問題。佛光山港澳地區總住持永富法師,則帶領香港佛光青年團唱頌佛法偈語,與講者的內容相契呼應,有近五千人參與盛會。
論壇由佛光山副住持暨南華大學副校長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暨修持中心主任慧昭法師、北京光中文教館執行長慧寬法師,分別就生命關懷、佛教人文的角度,探討社會問題,困境解套,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主持人。
「生命關懷」以及「和諧社會」是目前香港社會迫切面對的問題,去年九月開學至今,小學至大學,已有二十四名學生輕生。有鑑於此,慧開法師開宗明義地點出,「生命是連續的函數,別錯誤以為輕生可以解決問題,其實問題只是留待下一期生命處理!」同時認為,社會各界包括老師與家長,應給予空間並鼓勵孩子作多元發展,提升抗逆能力,共同建設完善的支援網絡及和諧關係。並語重心長地建議:「真誠擁抱生命,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永續經營來生!」
慧昭法師則以《金剛經》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重點,「無所住」是沉澱、是外修、是般若;「生其心」則是創造、是外弘,是方便;「無所住」是放下該放下的,「生其心」就是承擔該做的事。這個世上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放不下的心情,「今天再大的事,到明天也只會成故事」,禪修能把亂心修定,眼光看開,能把痛苦的情緒沖淡,回頭再看昨天的問題,便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鼓勵支持
打破封閉框架
講到情緒,慧寬法師幽默地說:「情緒管理並非要把你訓練成毫無情緒,而是讓我們保持正向情緒、正面思考。若你真的變得毫無情緒,就該送進精神病院了。」全場觀眾頓時笑聲掌聲不斷,精神為之一振。其後提出,用簡單一句支持鼓勵的話,關懷身邊受情緒困擾的人,已足以打破對方封閉的框架把對方拉出來。法師又談到,望子成龍是中國傳統思想,但父母不應要求孩子去圓滿自己實現不到的願望。以獎牌作譬喻,學歷只是人生的銅牌,能力則是銀牌,人緣才是金牌;若有好的人品、人格,便是人生的皇牌了。孩子唯有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才能穩健培養良好品德,足以影響一生。
永富法師帶領佛光青年,演唱〈逆境來時順境因〉等多首佛門偈語,與講說內容對應輝映,最後與陳劍鍠及三位講者、全場大眾一起高歌〈惜別歌〉,作為歡送和祝福。陳劍鍠促請大眾把收獲化作種子,回去以後散播到社區中,將關懷生命與社會和諧的信念,遍及香港每個角落,觀眾熱烈和應「我願意」。論壇中,近五千名聽眾時而會意大笑、時而認真反思,無不心開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