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昭安
從前有個秀才,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又安分守己,卻被人誣為殺人凶手,抓到公堂審問,呼冤不止。審案的是太守,仔細看了案卷,知道這位秀才遭人誣陷,便說:「我出個對子,你若對得出,判你無罪。」
太守說著出了個上聯,用的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政治家屈原,投汨羅江的典故,聯曰:「投水屈原真是屈。」
秀才一聽上聯,聯想到自己的一肚子委屈,脫口答道:「殺人曾子又何曾。」
大家知道,曾子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有人告訴他母親,說他在外面殺了人。曾子的母親太了解自己的兒子了,開始根本不相信自己一向老實厚道的兒子會殺人,但一連幾個人都這麼說,曾母雖賢,也不能不對自己的兒子表示懷疑。後來人們就以「曾子殺人」來說明流言可畏。這個秀才用這麼一個典故,真是太貼切不過。
太守見秀才確有才華,便高興地將其無罪釋放;並迅速將誣告者捉拿歸案,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