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待過忠烈祠的官兵都知道,他們每天只做三件事:「形象、觀瞻、安全」,他們是穿著軍服的外交官,每天「應對進退、灑掃庭除」。看待遊客、看待遺族,要全心的投入與服務,這是人文素養,人本精神與人道的關懷。
有人笑談王惠民是到忠烈祠當廟公,但他不是,他引用曾國藩的詩「每日清晨一炷香,謝天謝地謝三光,但願人人壽命長…」,他們在裡頭祈禱國家、人民壽命長,但忠烈祠裡面沒有人是壽命長的。
王惠民說,他們努力把烈士、遺族、精神,魂魄與價值找回來。當遺族好不容易來到忠烈祠,即使半夜也要打開來。「叫媽媽就叫媽媽,叫大哥就叫大哥」,愛遺族如骨肉,尊遺族為親長,否則他們不會感動。
全中國大陸沒有一個類似忠烈祠的單位,中共領導人最多也只到抗戰紀念館去,忠烈祠奉祀著數十萬的先烈先賢,包括王惠民以及所有曾經與現在服役、服務過的官士兵,都深深的以它為榮─為先烈守靈、為國門把關,為民族維繫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