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讀書會成員聊到每次參加讀書會前的準備情況:「我很想每次都讀完再去,可是,還真難做到。」
「有時不是沒時間讀完,而是有些地方看不懂,就不想看了。」
「是啊,如果看不懂,有時,甚至會不想去。」
「不想去?」
「看不懂怎麼參與討論,乾脆就請假一次啊!」
「沒有去,那不是很可惜嗎?如果是看不懂,又沒有去聽聽別人說,不是更沒機會弄懂嗎?」
「如果大家參加前都看懂了,再聚在一起討論,是很棒啦;不過,讀書會不就是一起學習,相互請教嗎?」
「對喔,從這個角度來看,讀懂了去與有所不懂而參加,好像價值不同耶!」
「換句話說,如果都讀懂了,去不去參加可能對理解度影響不大。」
「好像有道理,如果有所不懂,反而更要出席,才有機會釐清疑惑或請人指點。」
「記得有一次我們讀書會閱讀一本宗教類的書,書中有許多名詞似懂非懂,甚至不知所云,雖然作者有時會做一些解釋,可是還是不易理解,大家其實滿擔心無法討論,甚至會前還掙扎到底要不要去。因此,大家就在心虛中開始,沒想到談著談著,有位成員居然拿出一本該宗教的大辭典,引經據典的解說,一時大家豁然開朗,氣氛也轉為輕鬆許多。」
「真可說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實不用怕讀不懂,就將疑惑帶到會場,成員中可能有高人可以指點啊!」
「萬一大家都不懂,那也就扯平了,沒什麼不好意思的嘛!有時甚至就在討論中突然間靈光爆破,懂了。」
「那是不是看不懂就擱著,等著到現場去聽別人說?」
「最好還是勉強自己看完吧!看過了縱使不懂,也會有些印象,對參與討論或聽他人看法會較容易理解、吸收。」
「記得有位老師說過:讀完才去參加,是身為讀書會成員的基本責任。」
的確,閱讀過程若遇到不易或讀不懂的地方,正好經由讀書會交流、討論,得到澄清或知解,不需要因看不懂而生退轉之心;同時,儘可能鼓勵自己與會前先看完當次進度,畢竟,「讀完」可以成為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