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金融時報
亞利安娜.哈芬登
哈芬登郵報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她認為最佳的策略是「不斷適應環境,不斷保持彈性」。在一個裝置不斷革新、新平台推陳出新的時代,應對未來唯一不變的方式,就是擁抱改變。哈芬登指出,臉書與Instagram等新媒體都是可供使用者隨心所欲分享內容的平台,如果你在乎自己的觀點並想被更多人看到,你可以使用平台,而不是敲1,000戶人家的門。人們寫部落格,因此得到關注。
葛瑞騰(Lynda Gratton)
倫敦商學院管理實務教授
她建議,必須保持警覺:什麼是未來所寶貴的技能,並持續學習來掌握這些技能。教育、工作、退休的三階段模式已然過時。胸懷遠見並做好準備,才是聰明的作法。葛瑞騰也表示,要能衡量有形和無形的資產,「又老又窮固然可憐,但富有卻沒有家人朋友也很慘」。「未來難測,但人們必須評估自己愛的是什麼,最可貴的又是什麼」。
班恩約福森(Erik Brynjolfsson)
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
他向學生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學做人類比機器在行的事情。包括創意、創業能力及積極、說服、互助等人際關係技巧。二是終身學習,因為今日的特殊技能可能隨著科技變革而貶值。三是做你熱中的事。在「第二次機器時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裡,贏者通吃將成為多數市場的法則,如果對自己的事業沒有真正的熱忱,往往很難持久。
傅利曼(Stew Friedman)
華頓商學院管理實務教授
他提出職涯規畫的三大考驗。第一是揣想未來。「想想自己十五年後的生活,可以讓人窺見自己想從生命中得到什麼」。第二是找出關係重大的人,從他們身上可以有所收穫。第三是保持創意。傅利曼表示「我希望大家想像自己是實驗室裡的科學家,在人生中嘗試冒險」,一步步來很重要,不進則退,找到未來有保障就業的關鍵,「是不斷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