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化寺學術研討

人間社記者觀栩綜合報導 |2015.12.01
796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栩綜合報導】佛樂又稱梵樂或梵唄,有中和、淨化的旨義,源遠流長。擁有「佛樂活化石」美譽的中國大陸北京智化寺,日前舉辦「佛樂薪傳」學術研討會,是北京傳統音樂節的活動之一。

研討會議題包括:佛教音樂的跨界傳播與社會功能、佛教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古代摩崖石刻中的佛教音樂、佛教義理與佛教音樂的風格特徵、佛教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其他佛教音樂專題研究等。

《高僧傳》考證言:「天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見佛之儀,以歌贊為貴」。《續誦篇》言:「原夫經傳震旦,夾譯漢庭,北則竺法蘭,始真聲而宣剖;南惟康僧會,揚曲韻以諷誦」。天竺國(今印度)竺法蘭及康居國(今中亞)康僧會,推動了佛樂在中國的發展,被後世尊稱為南北梵唄祖師。經由絲綢之路,自東漢佛教傳入,箜篌、琵琶、銅鈸、貝等樂器,著名樂曲如《摩訶兜勒》等,以及鼓吹、饒歌、蘇袛婆琵琶等音樂理論,也相續傳入中國。

曹魏陳思王曹植,創作三千梵曲,流傳天下,是佛樂「改梵為秦」中國化梵唄之音的創始者。東晉高僧慧遠大師以歌詠法、廣明教義為旨,創「唱導制」,講經通俗化、故事化,融佛教精神於古代故事中,生動地宣揚佛教教義。並結合唱白形式,唱詞為韻文體,唱誦普遍採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調,促進了佛樂的民間化和普及化。

至唐代,隨著佛事活動興隆,佛樂吟唱廣泛發展,尤其是皇室信奉佛教,將佛樂引入齋天、祈福、報謝、追悼及宗廟祭祀等傳統,並在禮娛宴樂中,演奏佛曲,伴以歌舞助興。因此,大幅提升了佛樂的地位,佛曲成為唐代的主要音樂體裁。

另一方面,佛樂在大眾化、地方化的過程中,民間曲調和漢語聲韻逐漸取代舊的梵聲。至宋代,佛樂完全採用民間曲調,並普遍為各寺院採用,最終形成佛樂的最基本的音韻調律,確立了獨特的風格。至今,諸多名山寶剎,仍承襲宋、元、明以來的佛樂曲調,但由於各地方言有別,寺院在具體唱法上殊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