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事評論員 高惠宇
各界可能正急著為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的歷史性會面打分數,但就台灣內部當前的分歧來看,這是一場不可能有一致答案和標準分數的會面,因為它還只是個過程,不是最後結果。不過如果用兩岸分隔分治六十六年、其間還曾兵戎相見的歷史過程來看待這一次最高領導人會面,還是應該給個較高分數。
從習近平本人的開場和後來發言人的轉述中,發現這位中共領導人自始至終沒有提到台灣人最忌諱的「統一」一詞,減低了馬英九必須回應的壓力。從轉述中,習提了「一個中國」、「九二共識」和「反對台獨」,這些也都是國民黨的主張。事實上,馬英九公開談話時所表達的五個重點的第一個重點就是「遵照九二共識」。
習近平提到「兩人這次是以對民族和歷史負責的態度,來選擇兩岸未來的方向和道路」;馬英九開場的五個主張中的第五點就是「共同合作,振興中華」。雙方以中華民族做為最大公約主體,是一種很好的巧合。兩岸協商來往多年後,還真的有了一些稱謂上的默契。
馬英九在兩岸擴大交流的主張中,提到早日簽署貨貿協議;設立兩岸辦事處;和陸客中轉機制,習近平在閉門會議中也都有積極回應。台灣提出兩岸熱線的設置,習也說可以研究。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習說只要沒有「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涵義,都可做合情合理的安排。
唯一可惜的是:習近平和後來轉述習談話的台辦主任張志軍,都沒有親口提到對飛彈布署的回應。事後還是由馬英九自己說:習表示對岸設置的飛彈不是針對台灣。台灣反對黨最在意的撤除飛彈一事,如果由習近平或發言人在眾多媒體面前親口說出,效果將會大大不一樣。
國際間對習馬會給予了很高的關注,但也不忘此時正是台灣大選前的兩個月,咸認北京選擇此刻會面,並對馬英九關注的非政治性議題給予善意回應,是想協助選情低迷的國民黨扭轉局勢,美國的幾家大報也提到台灣社會在經濟上依賴大陸、政治上排斥統一的矛盾情緒中掙扎。兩岸的矛盾和爭議,不會因為習馬一次的會面而消解,但一味抗拒與北京來往和溝通,絕對是台灣走向自我萎縮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