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70年 限制大國否決權聲再起

 |2015.10.25
1661觀看次
字級
美國時間十月二十三日晚間,紐約聯合國總部點亮藍燈慶祝聯合國成立七十周年。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周六迎來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再現改革聲浪,超過一百個國家已簽署一項「行為準則」,宣示不會反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提出的、關於禁止或防止種族滅絕、違反人權或戰爭罪行的決議案,換言之,這挑戰了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在大規模暴行或種族滅絕課題上所享有的否決權。

據報導,此舉旨在避免安理會運作陷入癱瘓。中國大陸及俄羅斯早前因祭出否決權,阻擋了安理會計畫對敘利亞總統阿塞德實施的制裁。

隨著聯合國七十周年的到來,聯合國改革的呼籲和討論再次升溫。聯合國一百九十三個成員國當中,包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法國及英國在內一百零四個國家,均簽署了「行為準則」。議案倡議者此前費時數月遊說其他成員國加入聯署,並選在聯合國成立七十周年這一天宣布結果。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四日,是聯合國憲章生效的紀念日。今年的周年慶祝口號為「聯合國,讓世界更美好」。在這項舉措之下,支持的國家宣示,不會否決安理會提出停止種族屠殺、戰爭罪或違反人權罪行的「可行解決方案」。此外,這也意味著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當暴力騷亂可能會演變成大規模暴行後,有權作出裁定。

除了五個常任理事國,安理會也設有任期為兩年的十名非常任理事國。不過,他們只有投票權,並不具否決資格。簽署的國家還包括澳洲、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及墨西哥,其中日本、烏克蘭及烏拉圭則將在明年一月擔任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限制否決權 俄:民粹主義

據了解,這項「行為準則」是由列支敦斯登為首的數個國家起草。這項行為準則並不具約束力,卻也反映了各界對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會國擁有否決權這個問題的關注。簽署「行為準則」也與法國的建議,即限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大規模暴行及種族滅絕課題方面的否決權不謀而合。雖然法國的提議贏得七十三國的支持,卻遭到俄國的強烈反對,至於美國及中國,則顯得反應冷淡。

俄國常駐聯合國大使丘爾金,上月批評限制否決權的做法為「民粹主義」,並指該建議並不現實。他辯稱,宣布大規模暴行的發生將淪為政治工具,並質疑該項決策該由誰頒布。

據報導,俄國加上前蘇聯時期,總共使用了八十一次否決權,美國則行使了七十七次,其中三十次是在以巴問題方面。至於英國也使用了三十二次,法國及中國則分別使用了十八次及九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被譽為人類未來的偉大希望,為此,它一直奮鬥不息。其主體機構安全理事會的構成,至今依然折射出戰後世界戰勝國的格局: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始終是具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批評者認為,這種由相互牽制而導致的機構無力,是聯合國在處理敘利亞和烏克蘭戰爭危機中表現失敗的直接罪魁禍首。

相互牽制 安理會成效不彰

另方面聯合國最強大的政治機構還停留在一九四五年的水平,然而它在操作層面上早已大規模擴張,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目前它已擁有八萬五千名員工,年支出約四百億美元,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翻了兩番。與此同時,籌集資金成為一大難題,各機構間的激烈競爭使之雪上加霜。

當今的聯合國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系統,約有二十多個專門機構,每一機構都有自己的預算和大會組織。然而,卻缺乏一個中央權威對他們進行統一監督。世界衛生組織最近就因機構臃腫,對伊波拉疫情的認知遲緩而遭詬病。

二○一五是聯合國體系關鍵的一年,將為它未來幾年的許多工作規畫藍圖。三月,聯合國達成一項新的降低災害風險的框架協議。九月,大會又批准了一項新的發展議程,爭取在二○三○年之前消除貧困和饑餓。而對於十二月在巴黎即將達成的一項應對氣候變化的協議,公眾呼聲極高,大家拭目以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