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鐵路電氣化工程中的新自強隧道,開挖時遭遇惡劣的沉泥地質,不斷抽坍,鐵工局變換工法克服惡劣條件,預計最快本月底貫通。圖/鐵工局提供
【本報台北訊】花東鐵路電氣化最後一哩「新自強隧道」,因開挖時遭遇惡劣的沉泥層,不斷抽坍,去年花東鐵路電氣化通車時,火車仍走舊自強隧道,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改採用「中導坑工法」,克服惡劣環境,最快本月底貫通,二○一八年完成切換啟用,比原訂進度晚了四年。
新自強隧道長二六六七公尺,位在瑞穗至三民間的舊自強隧道西側,貫穿舞鶴台地,二○一一年在南口遭遇惡劣的沉泥層,遇水就迅速軟化坍流,無法固著,玉里工務段段長薛文城形容,「就像麻糬一樣軟趴趴。」進度嚴重延宕,第一線人員幾乎膝蓋以下泡在爛泥漿內,隧道內含氧量低於地表,又有隨時可能崩坍的風險,身心飽受煎熬。
為了突破瓶頸,鐵工局邀請國內外專家,改採用中導坑搭配複合式灌漿前進開挖工法,創台灣首例,大幅縮小開挖斷面,隧道變形量從一五○公分控制在十公分以內,抽坍災害頻率也降低,隧道以每月約六公尺穩定前進,目前中導坑只剩八點五公尺就可貫通,是台灣隧道工程史上重大突破。
薛文城回憶,最驚險的是在三年前,地表下八十公尺的隧道抽坍,沉泥夾雜砂礫傾瀉而下,迅速向上抽坍至地表,導致隧道上方的公視機房圍牆旁出現三公尺寬、深八十公尺的坑洞,擔心坍方擴大,鐵工局緊急疏散附近住家,所幸最後沒有釀成傷亡。
鐵工局副局長唐繼宏說,自強隧道貫通後,後續將進行擴挖、號誌、電車線、軌道及系統機電工程。二○一八年二月先將西正線切換至新隧道、同年五月切換東正線通車,花東鐵路瓶頸路段完成雙軌化。
鐵工局說,新自強隧道完成後,瑞穗至三民間,可增加路線容量,台鐵列車較不會因待避或事故造成延誤,幫助提升花東旅運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