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心臟問題認知不足,約有6成7民眾低估心臟衰竭的危險性。圖/取自網路
【本報台北訊】63歲的沈胡女士5年前經常感到疲倦,某天昏倒送醫,發現罹患心肌梗塞,治療後原以為恢復健康,今年3月因呼吸困難再度昏厥,送醫檢查才知心肌梗塞惡化為心臟衰竭,急救過程中差點死亡。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調查,國人對心臟問題認知不足,約有6成7民眾低估心臟衰竭危險性,倘若延誤治療,恐增加死亡風險。
心臟基金會針對全台40歲以上民眾進行「台灣壯年心臟衰竭認知」網路調查。回收的349份問卷中,多數受訪者雖聽過心臟衰竭,但有2/3的人對疾病沒有清楚認識,高達9成民眾誤認被醫師診斷出心臟衰竭,等於自己「快死了」。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表示,心臟衰竭俗稱心臟無力,是指心臟功能受損時,從心臟輸出的血液無法提供全身代謝所需,症狀包括疲倦、下肢水腫、呼吸困難等,因初期症狀難與其他疾病區別,不易於第一時間找對醫師對症治療。
葉宏一說,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老人、心臟疾病患者或有家族史的人,以及具三高體質的民眾。若認知不足、推延確診時間,患者除了有高死亡率威脅,住院也會延長,呼籲養成對心臟疾病的正確認知。
沈胡女士說,心臟衰竭讓她胸悶難耐、下肢腫脹,晚上睡覺平躺感覺呼吸困難,非常痛苦。不過接受專業治療後,已能與親友到處趴趴走,重拾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