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明天是「天安門事件」滿十五周年的日子,十五年前哈金赴美留學時,聽到大陸對學運學生的暴行後,毅然放棄返鄉,留在異邦,以英文寫作。
六月出版的新書《瘋狂》是他的第三本長篇小說,卻是他首次以天安門事件做為主要故事的作品。哈金表示:「《瘋狂》是他最早動筆的小說,當時不清楚要寫成什麼樣子,也沒有多少政治色彩,直到天安門事件發生後,才決定寫入。」
昨天哈金在越洋連線記者會上,說明天安門事件對他的「震驚」,「我曾做過解放軍,知道解放軍是人民的部隊,而中共卻開坦克車來鎮壓人民,讓我驚覺不能為這樣的政府服務。」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大陸遼寧省的哈金,本名金雪飛,他在美國以英文描寫中國種種故事,獨特敘事手法與語言運用,獲得美國多項文學獎項,如美國國家書卷獎、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海明威獎等。
哈金說:「《瘋狂》一書早在十四年前就完成初稿,但我一改再改,不下十三次,直到《等待》和《新郎》出版後,我才覺得有能力完成這本書。」《瘋狂》寫的是「六四」之前學院裡知識份子的生活,小說同時講述三個故事:楊教授的失常、中國文學研究生萬堅的憂慮和覺醒,以及天安門廣場上的事情。
僅管哈金研究過許多「六四」的相關資料,但最後都沒用到,因為哈金選擇以萬堅的角度來描述天安門事件:在北京迷路的萬堅,對現場狀況一無所知,不明白為什麼大家要阻止軍隊進城,但他有自己的眼睛、耳朵,也有自己的感受。
哈金指出,他沒有親身介入「六四」,不該以見證人的角度描寫,從萬堅這樣一個窄小的角度來寫,是比較能做到可信與負責任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