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無任
至於統一的基礎,記得葉劍英先生曾經為統一問題有所謂的「葉九條」;現在,我們舊話重提,依據其中的第九條:「歡迎台灣各界人士與團體,提供統一的建議,共商國事」,提出以下十點建議:
一、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要再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也不要再叫中華民國,因為兩岸都是中國,這不就叫「兩岸一家親」嗎?你只要承認中華傳統文化五千年,管他是秦人也好,漢人、唐人也好,都是中國。這說法在過去非常敏感,其實一點都不敏感,我們現在就以「中國」這個名號來統一,我們不都是中國人嗎?何必還要另外的繁文褥節,只要簡單的用「中國」這個稱名就好了。
過去,兩岸領導人也都有同意過用「中國」來稱呼,不是曾有過中國北京、中國台北;中華北京、中華台北嗎?用「中國」來統一,互不吃虧,有什麼不可能呢?這個中國,不是共產黨的中國,不是國民黨的中國,也不是民進黨的中國,你們的黨派都可以存在,但國家應該要在黨派之上。這個中國,不是兩中,也不是一中,我們本來就是五千年來中華文化的中國,我們就是「本中」,以此來奠定統一的基礎。
二、現在也沒有什麼主義的意識型態了,三民主義也好,共產主義也好,在新時代創造之下,慢慢的這些主義都會修正。那麼應該要用什麼主義呢?要用「國家全民主義」。在國家全民主義之下,一切為民族,國家民族有了辦法,我們全民還怕沒有辦法嗎?因此,以後就不要再講什麼別的主義了,彼此有共識,就是一個國家全民主義。
三、也不必再唱什麼國歌。像我們看西方歐美國家,也沒有以唱國歌為什麼嚴重的事情。假如我們中國人的習慣,凡事要唱個國歌,可以重新向全國徵求一首兩分鐘到三分鐘的國歌,歌詞只要美麗、高亢,以示不偏於左,也不偏於右,並且讓全民都能接受、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國歌。
四、一個國家的國旗,這沒有定準的,也不必計較青天白日旗、或五星旗、或台灣旗,這些都是形象。為了國家長遠精神的和諧、一致,何必為了形象在那裡分別計較,那是毫無意義的事。如果需要國旗的話,可以大家共同會商,找專家重新設計一面國旗,讓兩岸人民來會議,多少代表共同表決,少數服從多數,那不是很公平嗎?假如說,要重新設計國旗,這面國旗可以有兩個小孩,一男一女,表示未來中國的成長、希望,這不就是皆大歡喜嗎?
五、我們希望大陸人士,在多少比例之下,可以到台灣為官、從事教育、參與士農工商;相對的,等於過去百萬台商到大陸,台灣人在大陸,也不僅只是從事經濟而已,也可以有人從事政治、從事各種社會建設等。如此,慢慢的讓兩岸人民沒有分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六、假如台灣的領導共主,大陸可以派一個人來擔任,而大陸是以黨治國,可以讓出國家主席由台灣人來擔當。這樣彼此有一個對等,也算相互尊重,也不會影響大政方針。有一個平等友好的意義,有什麼不能採用這樣的辦法呢?至於台灣的政治,大陸也要慢慢的包容;大陸的政策,台灣也要了解,相互忍讓、幫助,不要在意識形態上,爭得你我對立、你我分別。相信,只要真心,沒有達不到的目的。
七、和平是多美好的普世價值,何必要鬥爭、相互殘殺、排斥才能乘心快意呢?以此才是樂趣嗎?這是人類的劣根性。我們希望中共宣布放棄「不排除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政策,撤除瞄準台灣的導彈。也希望台灣不要仇視大陸,甚至還想反攻或者有獨立的意念。
八、兩岸的思想要一致,不可以有一半的人傾美,不可以有一半的人傾日,也不可以有一半的人本位主義,應該全民要團結一心,只有一個國家,凡事以中華文化為重,以國家利益為重。
九、至於說到自由,自由的標準難定,兩岸現在要先講究法治,有共同的法治讓人民守法,再開放自由,這樣的自由就比較可貴。目前的情況是以侵犯別人為自由,這不是真正的自由。像佛教講受戒,一個人要守戒、守法才會安全;戒不是束縛的,不是消極的不可以,戒是自由,是不可以侵略你,但可以待你慈悲、給你尊重。我們覺得一個美好的國家,人民要先有法治和戒律而後有自由。
十、應互信平等。因為所有的往來,要建立在互相信任、平等之上,因此所有的一切用議會決定,好比大陸有政協、人大會議,台灣有立法院、監察院,兩岸的領導人,有領導人的會議;兩岸的學者教授,有學者教授的會議;兩岸的地方官員,有地方官員的會議;兩岸的青年,有青年的會議;兩岸的士農工商,有士農工商的會議……等。美國柏克萊教授藍卡斯特曾說:佛教是民主的先趨,因為當初釋迦牟尼佛訂定三番羯磨,就是三讀通過的一種平等會議,所以兩岸不妨對三番羯磨,做一番更深的了解,把所有的問題都擺到會議桌上來談判、來解決,不必做一些隔空喊話,不必讓別有用心的人空言操縱,透過三番羯磨會議,國家能有共同的認知,能可以統一中國,大家也不要再追究往事,向前看,不要往後看,兩岸共享、共有、共治,這才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
兩岸可先以此十條為基礎來謀求和平談判,如果大家要共勝,我想政體已經很多了,我們在想還是以中華文化做為基礎,也不要再回想過去落伍的東方,也不要完全被西化,應該發展有特色的自由中華民族的中國,大家如果真是為國為民,這不是不能實現的問題。
如果這許多問題都有了共識,其他的內政外交,國防建設都彼此同等,統一利益,還有什麼可爭呢?就是有可爭可議,在會議桌上,大家開誠布公的討論。在一個進步國家,連兒童都知道:「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這就是會議的重要,就是民主的真義。如此,兩岸談判才有真正根本的解決之道。
若是兩岸的代表有這樣的雅量,國家統一就有希望,大家都沒有這個雅量,還是表面上的父老兄弟姐妹,同源同種而已,實際上是新的利益產生,各懷不同的議見,那麼國家的前途分治也好,分裂也好,就很難說了。
佛教有所謂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就是全國全民心胸廣闊,大家都同意;豎窮三際,就是要想到過去的歷史淵源,同為同文同種的中國,還有國家未來的前途,大家要能可以同體共生,在此原則之下,討論我們十方的利害關係在哪裡,再來做一番檢討,大家彼此諒解,不就成功了嗎?
目前我們也了解,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是以一國兩制,九二共識是底線,問題是台灣要怎麼接受?所以藉此文把台灣人的心聲做一些表白,讓兩岸來共同了解。無論主政者的想法如何南轅北轍,這些都需要會議、協商。
其中述及可以更改國名、國歌、國旗,這也不是我們的新解,過去也曾看到許多中共領導人表示都可修改,前提是只要大家承認是中國人。乃至前一任總書記胡錦濤先生也提出「擱置爭議」的主張,但兩岸不能永遠的擱置,問題總要解決。
因此,我們僅能做為旁觀者,提出上述建議,我們無意於偏左或偏右,至於為政者的立場、堅持什麼原則,也不是我們能完全了解,吾人僅單純的提出希望未來和平的聲音,期盼中華民族和平、和諧、和好,如此而已。(本篇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