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實行民主選舉多年,台灣的民主化發展,被譽為是人類走向民主的三種典範之一(另二為雅典民主與法國大革命),這是台灣人共同的驕傲。只不過台灣的民主政治至今還處在一個摸索、不成熟的階段,不說人民的民主素養不夠,就是各黨各派的從政諸公,也很難找出真正具有理想抱負、遠見宏觀、公平正義、無私包容等民主風範的政治家。
所以台灣雖有「民主」之名,卻無「民主」的實質內涵,只見政黨惡鬥、族群撕裂、省籍分歧、人民對立等社會脫序的亂象叢生。由此,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他倡導佛性平等、打破階級制度、建立六和僧團,佛陀其實就是一位真正具有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偉大政治家;同時,他也是一位革命者,但是他不是向別人革命,他是向自己內心的貪瞋愚痴革命。
佛陀誕生在二千六百年前的印度,他本來就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名字叫喬達摩。二十九歲出家之前都是生活在王宮裡,與政治脫離不了關係,對社會的洞察也比一般人深刻。他發現自己每天雖然過著安逸優渥的日子,但是對於世間的苦空無常,以及人生的老病死生、貪瞋煩惱等,他都無法解決,甚至對人民的生活疾苦,他也無法幫忙,所以感覺到政治不究竟,政治無法徹底解決人生所有的問題,因而萌生出家之念。
佛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超越政治之外,另外尋找方法來為人民創造一個真正得以安身立命的理想世界,因此放棄王位,出家修道。但是在他的身上,還是流著宮廷皇族的血液,因此,即使後來悟道成就佛果了,也是到處「弘法度生,示教利喜」,可以說,這也是政治的另一種形式推動,是另一種政治理念的傳達。
說到政治,一般人總把政治和「權力角逐」,甚至跟「權謀鬥爭」畫上等號,因此認為政治很齷齪。其實,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政治就是一個理想,就是國泰民安。舉凡國家主權的認定,以及軍事、外交的發展政策,這些固然是政治;小至個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包括經濟、教育、治安、環保、交通,乃至食安、社福、就業等,可以說都與政治息息相關。
我們在人間生活,既不能離群索居,也不能離開社會,自然也與政治脫離不了關係;因此,佛陀雖然希望超越政治,但是不能不關心政治,因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甚至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四重恩之一就是國家恩,每個人都需要國家政府來保障生命財產的安全,所以不分出家、在家,愛國是人人都該有的責任與情操。對於當今一些人都反對佛教徒參與政治,政治是每一個人的權力,你叫出家人不參與,他不是受刑者,他不是被褫奪公權的人,你對出家人這樣的錯看,不覺得很罪過嗎?不覺得很無知嗎?
即使是成道的佛陀,當琉璃王發兵想要征伐佛陀的祖國迦毗羅衛城時,佛陀為保護祖國,他依照當時印度的風俗,每當軍隊出征時,如果遇到出家沙門,就應該停止戰爭,所以佛陀特地在琉璃王大軍經過的道路中靜坐。
琉璃王眼見佛陀靜坐路中,大軍不能前進,只得下車對佛陀說:「烈日豔陽,路中不宜久坐,何不坐到枝葉繁茂的大樹下比較清涼呢?」佛陀說:「親族之蔭勝餘蔭!」佛陀的這一句話,意思是說親族也如大樹的庇蔭,國家民族的庇蔭,比什麼蔭涼更重要啊!琉璃王聽到佛陀慈悲的聲音,也不能不深受感動,即刻下令回軍。
佛陀不但端坐路中救祖國,尤其,他感於一個國家的興衰,與君主的道德有關,所謂「君主賢能德政,則國運必昌,人民幸福;君主失德,則國運必墮,人民痛苦。」佛陀為了度化當權的國王使其實行仁政,藉由他們的力量來制定,甚至推行、落實一些良善的政策,以此達到福國利民的目的,因此,佛陀成道後,經常出入王宮說法,為印度許多大國的君王開示仁王治國之道。也為此,從佛陀時代開始,佛教與政治就一直維持著密切的關係。像即使到了現代,佛陀講述的《仁王護國經》,還在北傳大乘佛教中流傳。
佛陀成道後不久,為了履行出家前與頻婆娑羅王的約定,特地來到摩竭陀國為頻婆娑羅王說法,不但度化國王與韋提希夫人雙雙成為佛教的護法,連帶也使得全國八千多個村里長,後來都皈依了佛教。
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最初由於聽信惡人提婆達多的煽動,因此謀害父王,篡奪王位;後來心生悔悟,向佛陀祈求懺悔。佛陀為他開示: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一種是修善不造罪的人,另外一種是造罪而知道懺悔的人;現在大王知道悔過,所謂知過必改,這就是一個好人,只要能懂得時時懺悔就好。
佛陀也告訴阿闍世王:以後要以法治民,不要行非法的事;要以德化民,不要暴戾。只要多行仁政,善名美德就可以遠播四方,一定會受到眾人的尊敬,即使想不服從也不能。
佛陀這樣的教化,影響後來印度阿育王的統治。因為阿育王凶猛專橫,被他以武力征服的國家,人民在迎接他的時候,都面露仇恨的眼光。阿育王感到自己並沒有獲得百姓的擁戴,於是改以施行佛陀的慈悲、恩惠,人民才真正心悅誠服,轉而感謝阿育王。所以,阿育王領悟到:力的征服,不是真正的勝利,法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
當時,佛陀還告訴阿闍世王,過去的事已經過去,沒有計較的必要,從現在起如何自新,才是真正要緊。你行善安心,當下就能得到快樂,進一步更能在佛法裡求證無為佛果,你就可以解脫得度了。
阿闍世王聽了佛陀的開示後,對生命重新燃起希望和信心,當下改過懺悔,皈依佛陀。後來更經常乘車上靈鷲山向佛陀請法,到現在,當地還留有當時阿闍世王中途停車休息的遺跡。
另外,憍薩彌羅國的大王波斯匿王,因為他的兒子祇陀太子,將林苑賣給須達長者,由長者發心為佛陀建設祇園精舍(也就是佛經裡經常提到的「祇樹給孤獨園」),波斯匿王好奇,便率領群臣到精舍拜訪佛陀。
當時佛陀告訴波斯匿王「四小不可輕」的道理,並且說明,身為一個國王,應該愛民如子,不要以為做國王是來壓制人民的,要嚴厲克制自己的惡念,要以寬大對待別人。生命是平等的,世間上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可尊可貴的了,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要幫助苦難的人,要安慰煩惱的人,要救濟有病的人。特別是站在王者的地位,不能聽信阿諛的言詞,要知道王者是來為人民謀取幸福,而不是要人民都來為王者服務。(明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