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玫瑰堂增高 愛河泥當地基

 |2015.08.22
2713觀看次
字級
教堂大門口的「奉旨碑」是清朝同治皇帝親賜,並由欽差大臣沈葆禎致贈。 圖/陳宏睿
建築雕工細膩,天花板也很講究。圖/陳宏睿
教堂內部的玫瑰聖母像是一八六三年時由西班牙來台。圖/陳宏睿
玫瑰堂今年歡慶建堂一百五十六周年。圖/陳宏睿

【本報高雄訊】高雄市愛河夜色,是許多觀光客到訪高雄的必遊景點;走訪愛河,一定不能錯過河畔五福三路的「高雄玫瑰聖母殿主教座堂」,遊人不論白天或夜晚到訪,都能欣賞台灣第一座天主教堂的特有風情。特別的是,教堂重建時因地勢低窪,當時開通愛河的泥土就搬來填充地基,別具在地意義。

沿高雄愛河橋畔前行,一座混合哥德式與羅馬式風格的尖塔建築矗立於眼前,這是高雄人俗稱的「前金天主堂」、「高雄玫瑰堂」,全名為「高雄玫瑰聖母殿主教座堂」,它不但是全台灣第一座天主教堂,建堂一百五十六年以來,亦見證台灣天主教發展歷程。

升宗座聖殿 迄今二十載

玫瑰聖母殿主教座堂表示,早在清咸豐九年間(西元一八五九年),兩位天主教道明會的神父郭德剛與洪保祿,率領一群中國傳教士到當時名為「打狗」的高雄傳教,並以稻稿茅草屋為暫時棲身傳教所,隔年成立聖母堂;一八六三年改建,並將此堂定名為「玫瑰聖母堂」。

經半世紀後,教友人數逐漸增加,原有聖堂已難容納,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神父李安斯決定重建教堂,由於當時教堂與愛河沙灘連在一起,建造時還因地勢低窪,把當時開通愛河的泥土搬來填充地基。

深具異國風情的高雄玫瑰堂歷經許多任國內、外神父職掌,一九九五年經單國璽樞機主教極力申請,教堂地位從原本的主教座堂,被羅馬教廷提升為「宗座聖殿」,並於三年後舉行落成及祝聖晉陞典禮。

遊客造訪玫瑰聖母聖殿教堂,可先欣賞教堂外觀的尖塔建築,該建築工程是一九二九年神父李安斯擔任本堂時,花費兩年時間完成的工程,教堂鐘樓高聳,兩旁的拱門,側面搭配圓拱窗,堂內天花板的圓拱型突出飾條,都能展現當年的工藝技巧。

最古老領洗冊 完好保存

另外,位於教堂正門圓拱上方,有兩名小天使看顧的「奉旨碑」,也別具歷史意義。該碑是清朝同治皇帝頒詔賜石,並請大臣沈葆禎親筆剞石,在一八七五年送給教堂,從那時起,清朝官兵行經教堂,看到「奉旨」必須下馬行禮,有如皇帝親臨,這也是教堂的另一個看點。

由於本堂是台灣天主教的發源地,早期奉教領洗者,均登錄在此。玫瑰聖母殿主教座堂表示,自一八五九年十一月三日的第一位領洗者至今,共記載一萬餘名教友資料,是全台目前保存最古老的領洗冊。

「深受歐美日澳等地遊客喜愛!」玫瑰堂楊祕書說,教堂平時對外開放時間為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教堂內部鎖門,但外部的大門則不關閉,晚間會在教堂外點起各色燈光,燈火閃爍中的教堂別具美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