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琛綜合外電報導】浙江杭州在隋代設州治、開通大運河,成為當時東南部的水陸交通樞紐、對外交流的重要港口,吸引大批伊斯蘭教人士從水路、陸路來此經商、傳教。杭州市政協組織了國際專家團隊,歷時五年,完成《杭州鳳凰寺藏阿拉伯文、波斯文碑銘釋讀譯注》,日前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書的內容包括碑銘拓片照片、阿拉伯文及波斯文釋讀、中英文提要、翻譯等,有助於研究伊斯蘭教對杭州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影響,重現元代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融合的情況。
據現存碑文記載,鳳凰寺(圖/取自網路)始建於唐,南宋嘉泰三年(一二○三年)毀於戰亂。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年)來華的西域伊斯蘭教大師、富商阿拉烏丁(Ala al-Din)捐資重建。後經歷代修建,布局似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名鳳凰寺。與揚州仙鶴寺、泉州清凈寺和廣州懷聖寺並列四大清真寺。
這批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墓碑,形制為穆斯林式,但諸多刻紋是漢式。反映當時穆斯林在保存宗教文化傳統時,也受漢文化影響。墓碑銘文顯示,墓主有波斯、阿拉伯、中亞和突厥人;職業包括商人、官員、工匠以及宗教人士;遜尼、什葉、蘇菲等宗教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