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橋國際競圖評選結果昨出爐,設計理念來自雲門舞集,中央主塔象徵雙手合十,在淡水河口的夕陽餘暉下,為台灣祈福。
圖/曾吉松、資料照片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評選結果昨出爐,設計理念來自雲門舞集,中央主塔象徵雙手合十,在淡水河口的夕陽餘暉下,為台灣祈福。
圖/曾吉松、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浮沉二十年的淡江大橋,因建築遮擋淡水夕照,飽受反彈,公路總局舉辦國際競圖評選,昨揭曉,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與德國廠商合組團隊出線,流線橋型靈感來自雲門舞者,創下全球最長的單塔不規則斜張橋紀錄。公總副局長夏明勝說,橋型與夕照共融,期許成為台灣新地標,預計二○二○年完工。
跨越淡水河出海口,連接八里、淡水的淡江大橋意義重大,公路總局首度針對橋梁舉辦國際競圖,來自日本、韓國、德國、丹麥、美國廠商與台灣組成六支隊伍投標,台大土木系特聘教授楊永斌擔任召集人,十五位審查委員除了工程專家,還有五位地方文史工作者,橋型審查重點在於橋梁形式、外觀及意涵,與夕照完美融合。
獲選的橋梁名為「寧靜的舞者」,中興工程總經理龔誠山說,斜張橋型靈感來自雲門舞集舞者跳躍向上的舞姿,中央主塔如雙手合十,沐浴在淡水夕照中為台灣祈福,橋體光雕向內,減少對魚群及船隻的影響。
公總說,不同於其他團隊採用雙塔設計,位在西側的塔柱恐遮擋淡水夕照,中興團隊實際走訪淡水滬尾砲台、拜訪雲門舞集基地,設計出單塔斜張橋。特色是橋落墩偏東,兩側呈現不對稱,最長處約四百五十公尺,如此一來,不僅減少在淡水河西側開挖對八里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的衝擊,一年四季,夕陽都會在觀音山及塔柱之間,緩緩落入河面,橋型與夕照融為一景。
全台首座 公路與輕軌共構
淡江大橋計畫共分三標,第一標已動工,第三標淡江大橋主橋與未來的「淡海輕軌捷運—八里延伸線」共構,是全台首座公路與輕軌系統共構的橋梁,也是國內最大跨距橋梁。此外,該橋設計者是國際建築界享負盛名的札哈哈蒂(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札哈哈蒂是第一位獲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女建築師,這是該事務所首度在台參與大型公共工程案。
淡江大橋可改善台二線竹圍段及關渡大橋交通壅塞,串聯淡水河兩岸,完工後淡水到八里可縮短約十五公里路程,節省二十五分鐘。
改善交通 20年變政治手段
一九九四年,政府為了開發淡海新市鎮,提出興建連通淡水、八里的淡江大橋,以紓解交通,不過多年來,因橋梁遮蔽淡水出海口天際線、破壞景觀生態等質疑未歇,被譏「選舉才浮起、選後就沉下去」,與金門大橋並列台灣最知名兩大「選舉橋」。
新北市議員蔡葉偉說,很高興終於拍板定案,他認為這座橋不僅連結八里與淡水地區,也是串聯淡海新市鎮、台北港特定區,這兩個北部地區最大開發案,對北台灣的發展影響深遠。消息傳出後,引起淡水、三芝、八里等地居民熱烈討論,有人認為造型很美、期待趕快通車,也有人依然反對蓋橋,認為隧道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