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千手觀音造像主尊修復前(左)、後(右)特寫。圖/新華社
修復後的千手觀音吸引民眾拍照。
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睽違八年之久的重慶大足寶頂千手觀音造像再度呈獻世人眼前,日前重新開放大眾禮拜、瞻仰。千手觀音修復工程圓滿,再現金碧輝煌,與昔日殘舊破損的面貌形成強烈對比。大足另一件盛事為石刻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近五百件珍貴石窟文物首次全景展現。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開鑿於距今八百多年的南宋,是大陸現存最大、最完整,並集雕塑、彩繪、貼金藝術一體的摩崖石刻造像,但也由於集石質、顏彩、漆層、金箔等多種材質於一身,加之受工藝疊加、環境潮溼諸多因素影響,形成三十四種複合缺損。八年前,大陸文物局將千手觀音的搶救性修復任務,列為石窟類保護的一號工程,千手觀音修復工程從此展開。
修復工作包含採取金箔層回貼、風化石質加固、殘缺石質補型、彩繪清洗等,期間共完成千手觀音與二百二十七件法器的維護,使用超過一百萬張金箔。大陸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中心主任詹長法表示,經過此次大修,千手觀音至少可以延續五十年的「容光」。
建置修復資料庫
「經過勘察,僅觀音手指的殘缺就多達四百零三處。」詹長法說,為盡可能多保存歷史遺跡,修復人員把現狀較差的舊金箔進行揭取、編號、篩選和清洗,然後將可以再次利用的舊金箔進行回貼;另有一組人員建立數據資料庫系統,並加入查詢等功能,為此次修復留存完整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千手觀音修復團隊引進許多高科技,如工業X光、紅外線探測、拉曼雷射測樣、3D影像顯微鏡等,都是首次應用在修復大型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上。以工業X光為例,由於輻射量比普通醫用儀器高得多,工作必須在晚間遊客散盡後進行,負責人員必須穿上嚴密的防護衣,並保持相當的安全距離,才能展開作業。
而透過工業X光發現,千手觀音百分之八十的手印內部都有斷裂或裂隙,為了更清晰、準確地評估其他缺損,也採用了紅外線探測校正及評估,立體掃描技術則充分掌握千手觀音的每一個細節,包括每根手指的長度、彎曲的角度、每件法器的位置等,為修復保護奠定基礎。
意外的收穫是,傳說中大足寶頂千手觀音共有一千零七隻手,但實際數字一直是個謎,經過這次修復種種攝影測量,最終繪出整龕造像的高清影像圖,也確定千手觀音其手總數為八百三十隻。
大足石刻博館開放
大足另外一件盛事是,石刻博物館正式開放,近五百件珍貴石質文物首次全景展現。
博物館主題展「藝術涅槃─大足石刻展」藉由大量文物、資料、圖片、影像,展示石窟藝術從印度到大足的發展脈絡、大足石刻在石窟藝術漢化過程中開創的典範之美,以及大足石刻的研究保護歷程。
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劉賢高說,博物館建成後,過去收藏在文物庫房和散落於寺院的原雕造像被集中展示,遊客可以在展廳中看到難得一見的文物,其中超過半數的展品是首次展出。
大足石刻始建於初唐,至兩宋達到鼎盛,其五萬餘尊石窟造像,代表了西元九至十三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準,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一九九二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