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 鄉土《人間》與台灣 文/繆育芬、林昀萱 |2015.05.03 語音朗讀 292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百分之二的希望與奮鬥─八尺門 基隆八尺門村落裡的阿美族少年高昌隆,登上《人間》創刊號封面,感動無數人心。但他的形象和命運彷彿西方的吉普賽人,在社會底層飄盪。圖/關曉榮 在田間祈禱 蘭嶼達悟族婦女在田間祈禱,此為「拼板舟」新船祭舉行前,採收水芋時的祈福儀式。船主所準備的芋頭越多,代表在部落中的地位越高及工作越勤奮,更受族人尊敬。 圖/關曉榮 望鄉的礦夫 基隆的原住民聚落裡,一位業餘美髮師劉太太在幫村民理髮。該聚落共有來自花東的地區的3戶布農族、89戶阿美族,男人們皆從事採礦工作。圖/蔡明德 落難中的「月亮的孩子」 一名白化症患者被高雄縣阿蓮鄉農會無理解雇而引發社會對白化症患者的關注。《人間》以「落難中的『月亮的孩子』」為題,採訪有類似遭遇的白化症患者,促成第一個白化症患者和家屬聯誼自救會。圖/廖嘉展 油桐花似的一家 1988年,住在花蓮秀林鄉加灣村的陳桂勝,一家六口皆有肺病。即使深受貧困與疾病之苦,陳家一家人樂觀地面對人生,如同屋後山坡的一片油桐花。圖/顏新珠 文/繆育芬、林昀萱 在台灣文化和社會史中,陳映真先生和《人間》雜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陳映真先生是文學家、社會運動家,他面對全世界,胸懷兩岸,以黎民百姓的福祉、美麗乾淨的家園為終身奮鬥的目標。 《人間》雜誌創刊於一九八五年十月,時值台灣經濟發展的轉折時期,也是政治解嚴的前夕,工商業發展和國際資本運作的弊病逐一爆發,造成原住民、婦幼、勞工、環保等嚴重的人權問題,受害者紛紛走上街頭抗議。《人間》雜誌在陳映真的帶領下,結合了一群充滿理想和熱情的年輕文化工作者,他們走訪社會各個角落,用照片和文字記下許多感人的故事。儘管《人間》發行只有短短四年共四十七期,但報導的內容卻在台灣社會和文化運動史上,具指標意義。 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日前於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舉辦「鄉土人間與臺灣」特展,展出《人間》雜誌在解嚴前後時期著名的報導圖片,以「陳映真先生與《人間》同仁」、「原住民關懷」、「婦幼關懷」、「勞工關懷」、「環境關懷」等五項主題,回顧三十年前重大的社會人權事件。同時也陳列了《自由中國》、《文星》、《人間》雜誌的原件刊物,展現過去不同時期,為台灣民主和人權奮鬥的出版品;也展出《人間》雜誌的網陽片原件,讓參觀者得以回到那段艱辛奮鬥的歲月。 原住民關懷 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開始擠壓與衝擊原本自給自足的原住民。由於文化、習俗、價值系統等和工商社會的漢族文化截然不同,讓原住民在各方面面臨重重困難。《人間》雜誌的寫實報導,讓社會開始重視他們的權益。 婦幼關懷 台灣在父權社會的觀念下,婦女與幼童的權利經常遭到犧牲和忽略。《人間》雜誌多次探討以婦女與幼童為主的議題,關懷弱勢兒童與教養、兒童醫療、外籍婦女權益以及雛妓等問題,進而引起社會重視。 展覽資訊 日期:即日起~9/30 周一~日 9:00~17:00 地點: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131號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兵舍A 前一篇文章 攝影比賽訊息 下一篇文章 展│覽│訊│息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如是說2025.05.0704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5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6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7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8【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09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10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手機開麥拉】影子的樣貌【光影魔術師】馬祖藍眼淚 魔幻神祕光【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手機開麥拉】培養攝影眼【紀實攝影】三山農場 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