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天氣變化大,小朋友感冒去診所看病,有家長發現,診所給的藥不是兒童專用藥,而是成人藥磨成粉、分裝成小藥包,明顯看出大小包不一,擔心影響療效。此外,診所開的藥品明細與收據二合一,看不到藥品副作用的標示。
家長李媽媽說,帶著不滿1歲的兒子到診所看病,領回家的磨粉藥,明顯看出藥粉的分量「大小包」,磨粉藥也不易溶於水,對小小孩很難餵藥,硬灌常會吐出來。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員李芸婷表示,小朋友感冒時,家長常帶到診所就醫,衛福部也鼓勵小病不要跑大醫院。但診所用成人藥物磨粉給小朋友吃的情況很普遍,加上診所藥師是以「目測」方式來分藥,分裝藥量不平均。
此外,有診所為了方便,將藥水、藥粉全摻在一起,不僅不易搖勻、藥粉會沉澱、味道很苦,讓家長餵藥時很辛苦。
李芸婷說,針對無兒童專用藥或需藥物磨粉的病人,特別是小朋友用藥,應比照醫院的規範要有標準SOP。例如,沒有可替代的小兒製劑才可磨粉並事先預包;包裝上有藥名、含量與使用期限;分包前須登錄原廠批號與效期;每次只能包一種藥品;每次分包完需徹底清理機器以避免交互汙染等。
李芸婷說,藥袋標示上路多年,當初僅要求醫院要規範,卻對基層診所通融,建議衛福部應訂出落日條款,要求診所及藥局逐步改善,不得再以收據與藥品明細合一的方式代替藥袋標示,或者對願意列印一藥一袋的診所給予獎勵誘因,提升兒童的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