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元月二十二日發行新版一萬韓元紙幣,這是南韓紙幣二十三年來首次改版,但甫發行即惹起爭議,因為韓國銀行把南韓人自豪的第二三○號國寶「渾天表」附件的「渾天儀」印在萬元紙鈔背面,事實上,「渾天儀」卻是中國人發明的古代天文觀測儀器。
渾天儀又稱「渾象」,是中國古代研究天文的主要儀器,堯舜時代已經出現,但最早期的渾天儀結構已蹤跡難尋,有明確記載的渾象,當屬東漢張衡所製。當時張衡已知道月亮本身不會發光,而是反射的太陽光,他並測出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當時張衡所設計的「渾天儀」又稱做「漏水轉渾天儀」,為精銅鑄的球體,有數層可以轉動的圓環,代表天體的赤道、黃道、子午圈等。
南韓科學家張英實於明朝曾到中國,他利用中國的渾天儀和西式鬧鐘原理製成「渾天表」天文時鐘,渾天表已被列為南韓國寶,收藏於高麗大學博物館。
三年前南韓就曾因為想把端午節列入南韓文化遺產,遭到中國嚴厲批判,這次為了渾天儀,中、韓兩國將再度槓上。
南韓以科學立國,「渾天表」是南韓獨創科學成果,所以紙鈔設計特別強調此點,原本無可厚非,然而,新版紙鈔把渾天表中的「渾天儀」做為主要圖案,所引發的不只是正統文化遺產之爭,也容易讓人誤解「渾天儀」代表南韓的科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