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衛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統計,去年食藥署的農產品抽驗結果,共有307件殘留農藥超標蔬果,最常出現的蔬果是「豆類及豆菜類」、「小葉菜類」及「瓜菜及果菜類」。食藥署表示,去年起已將豆菜類、小葉菜類、果菜類列入各縣市衛生局每月必須抽驗的品項。
其中,「豆類及豆菜類」中,最常上榜的是敏豆、甜豆、豌豆;「小葉菜類」則是油菜、小白菜、芹菜、青江菜;「瓜菜及果菜類」,則是小黃瓜、茄子、絲瓜最常被驗出農藥殘留。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嬪嬪指出,在307件超標的蔬果中,近3成是豆類及豆菜類,近2成是小葉菜類,超標次數最多的5種農藥,包括殺蟲劑「芬普尼」、殺菌劑「待克利」、殺蟲劑「陶斯松」、殺菌劑「達滅芬」及殺菌劑「得克利」。
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所長費雯綺表示,「豆類及豆菜類」因生長期長,作物不停長出新的果實,但成熟的速度參差不齊,農民會連續採收,中間有病蟲害就會用藥,因此較容易殘留農藥,「農產品抽驗時,都以未清洗、未削皮前進行檢測,建議民眾蔬果買回家後,一定要仔細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