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大學、交通大學合作,利用最新雷達衛星技術研究海底構造,發現過去看不到的海床裂縫,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十月《科學》期刊。兩校合作可更精密監測地震、地層下陷等現象,提供海洋基礎研究更精準的探測技術;也有助於減少海研船出航次數,降低研究成本與出海風險。
這項研究由交大土木系教授黃金維、台大海洋所教授張翠玉共同進行。張翠玉表示,這次她利用最新的衛星技術,發現南海海盆中央列開的一條長軸線,對「孕震帶」研究有進一步突破,有助於未來對地震引起的海嘯預測,以及洋流變化研究。
黃金維表示,海底地形是經過幾百年擠壓形成,再一層層被海底沉積物、爛泥巴覆蓋,海底真正構造和隱性斷層,過去技術無法看出。
這次透過雙衛星雷達提供重力資料,不僅連地底凹槽都能夠清楚描繪,解析度也比過去清晰兩倍;技術除了可應用在海底地形研究,也能測量出陸地如雲林地層下陷的資料。
海研五號日前意外沉沒,海研船和研究人員安全受到重視;張翠玉表示,過去海域探勘都是使用研究船進行探測,費時又易受海像、氣候影響,現在利用衛星雷達技術,可以先定位出準確位置,能減少對船隻及飛機測量次數,降低出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