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華盛頓電】根據「美國醫學期刊」最新一期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利用簡單的驗血方法,可以非常準確的預測受試者是否有爆發心臟病或腦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否有可能死亡的危機。醫師表示,這種測試方法對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患者最有效,用在其他健康患者的身上則成效有限。
負責這項研究的舊金山一家醫院內科醫師胡莉指出,這項實驗以九百八十七位患有冠狀動脈疾病的男、女患者為長期觀察對象,發現在他們的血液中都含有一種高劑量的NT-proBNP蛋白質,意指都是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或死亡的高危險群。在篩檢過其他的危險因子後,這個指標很明顯的無法用任何的標準檢測方式,如心臟超音波等方式檢測出來。
報告中指出,NT-proBNP是荷爾蒙BNP的指標,當心臟極度舒張或受壓時,指數就會偏高。當心肌中擴充太多的血量,或是流向心臟的血太少時,BNP指數就會上升,同時NT-proBN的數值也會上升。她在實驗中將受試者依血液中所含NT-proBNP不同,分成四組觀察。結果發現血液中NT-proBNP值最高者,爆發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是NT-
proBNP值最低值者的三點四倍。
【本報倫敦電】英國萊斯特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染色體端粒逐漸耗損可能在心臟病發病機理中發揮關鍵作用。他們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心臟病經常發作者的染色體端粒比健康的人短得多。研究成果刊登在十三日出版的「柳葉刀」雜誌上。
研究還發現,具有降膽固醇功效的他汀類藥物似乎可減少端粒耗損,甚至可以使端粒不退化。負責這項研究的萊斯特大學心臟病專家奈爾什‧薩馬尼表示,他的研究小組已開始進行實驗室研究,分析這類藥物如何對端粒產生作用。
端粒是細胞染色體端位上的著絲點。人體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些,當端粒短得不能再短時,細胞就不能再分裂而死亡。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端粒的耗損程度因人而異。老年人的端粒長度比小孩短,這是因為老年人的細胞經過多次分裂,端粒耗損較多的緣故。
少高脂 保心臟
【本報洛杉磯電】美國「每日健康」新聞網日前報導,從小就培養少食高脂肪食品的良好習慣可以減少長大後患心臟病的風險,對男性來說更是如此。
報導引述美國心臟協會前主席羅伯特‧埃克爾的話說,科學研究發現,從小養成健康飲食習慣能使人終生受益。不管是年少還是年長,過多進食高脂肪食品都可能使心血管堵塞,從而容易引發心臟疾病。
芬蘭科學家對一千名七個月大的嬰兒進行研究。科研人員讓其中一半人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而限制另一半人進食動物高脂肪食品。當孩子十一歲時,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B超檢查後發現,與隨心所欲進食高脂肪食品的男孩相比,被限制進食這類食品的男孩心血管擴張力更好,血管中的血液流通更順暢。
但這種區別在被調查的女孩中不是很明顯,參與這項研究的芬蘭圖爾庫大學中心醫院的主治醫生萊特卡裡說,可能是女孩體內的雌激素分解掉了能引起血管堵塞的膽固醇(由體內脂肪造成)。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在二歲到三歲兒童的食物中,脂肪熱量只能占所有熱量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三十五。從四歲到少年階段,食物熱量中的脂肪熱量不能超過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