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字由「尹」和口二者上下組合會意。「尹」像右手執筆之形,「口」表示發號施令。二者組合,最初本指「右手執筆、口中發號施令」的「官員」,其意與官尹的「尹」相同。
如甲骨文中的「多尹」與「多君」同義,都指「諸位大臣」的意思。大概到了東周以後,才逐漸引申而有今吾人所熟知的「國君」、「君子」等尊稱之意。
由於能執筆、掌管政事、口發號令者多為上層主宰者、統治者,因此後來「君」便由一般的官員,引申而指帝王、諸候,如國君、君主、君候等;作為動詞,則有「統治」之意,如「君臨天下」等。
又由於能管理人、統治人者多地位尊貴,所以「君」後來又進一步用來作為敬稱,如稱有地位或有才德的人為「君子」;子孫稱先祖為「先君」;妻子稱丈夫為「夫君」;一般人互稱對方為君,如林君、李君等;也作為「您」的代稱,如《三國志》中許劭對曹操說:「君,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