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土地公神像。圖/記者林洛瀅
【記者林洛瀅台南報導】土地公為閩南與台灣地區普遍崇奉的「家堂五神」之一,幾乎疑難雜症都能「有求必應」。土地公信仰在台灣分布廣泛,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近日推出「守護台灣‧台灣土地公信仰特展」,展出造形各異的20尊土地公神像,其中還包括坐騎、帶子的罕見土地公神像,引領民眾從信仰、形象、護土、保家、感恩裡,看到人與土地、神明的緊密關係。
策展人蕭軒竹表示,土地公信仰從「皇天后土」的觀念演變而來,經過歷朝歷代被賦予神格化。而土地公肩負管理地方重任,守護人們日常生活,舉凡聚落、農業、山林、水源、財富、家庭,甚至墳墓等與生活息息相關。
土地公最初的形象是1塊披著紅布的石頭,逐漸演變成手持拐杖的長者,現在大多是手持金元寶。而塑造土地公的素材,則以陶燒、石頭與木頭雕刻為主。早期石雕風格樸實,且不管是浮雕或立體雕刻,也只能局部上色;木雕的土地公像,則是全身華麗彩繪,外貌金光閃亮略帶設計感。
蕭軒竹指出,隨著城市發展,土地公原本分散各處,後來因為民眾無法持續早晚上香,尤其政府推動大型建設,有些地方村落便將土地公集合共同祭祀,也出現了「聯合辦公室」的有趣景象,讓土地公繼續護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