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球獎影后奧塔薇亞史班森(Octavia Spencer)所主演的電影《姐妹》(The Help),就時空背景而言,呈現一九六○年代,美國種族分離政策和對黑人岐視的時代,電影中的黑人婦女,為白人家庭煮飯、洗衣、帶小孩,任憑主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甚至於連用個廁所都被限制。
撇開種族情節,我們發現,階級意識和對女傭或女僕的虐待,至今仍然存在於我們各個國家和社會。
電影上映時剛好有兩個虐傭消息,登上國際媒體,影響到國家形象,一是外交部駐坎薩斯辦事處處長的虐待菲律賓女傭案;另一則是名叫伊莎貝爾的台灣女子,被賣給另一個台灣家庭後,移民到美國,卻被當女傭對待,受盡折磨和虐待,也被CNN舉發了。
我們沒有美國過去的種族岐視,但如《姐妹》一片中,主人和女傭之間的階級意識仍然存在,馬丁路德為黑人爭取人權的理念,在國內仍然沒有根深柢固;特別是外傭制度引進國內後,經常有外傭控訴主人讓她們過分勞動,限制行動、不給休假……等種種不合理的作為。
如此,所謂重視人權的民主台灣,和《姐妹》電影裡的那些一九六○年代虐待黑人女傭的優越白人婦女,又有何不同呢?那些白人婦女,知道要為非洲窮困孩子舉行募款活動,卻不知合理對待身旁同樣是源自非洲的女傭,也真是電影中對她們的最大諷刺了。
看完原名是Help的《姐妹》這部電影,不覺得有許多女傭姐妹,還需Help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