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方法輕鬆培養 孩子理財觀圖/張老師基金會提供
文與圖/張老師基金會提供
累積財富
從珍惜感恩做起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衣食無缺世代成長的孩子,對於物品的珍惜及金錢的使用比起過去落差很大,因此,在此世代培養孩子有正確的金錢價值觀更顯重要。楊政達老師首先以「錢從哪裡來?」作為演講開場詢問現場聽眾。他表示,錢並非天上掉下來,也非隨手可得,所以家長應該要讓孩子知道「賺錢不易」,在給予孩子零用錢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金錢是來自父母付出勞力、工作所得來的,也因為過程辛苦,所以更要懂得珍惜!會中並傳授教導孩子管理零用錢的三祕訣:存得多、花得少及定時記帳。
良好習慣
從小就學習記帳
楊政達老師表示,要經常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定期記帳是個簡單又方便的方法,他分享三個記帳方式:筆記本記帳──手寫記下每一筆消費紀錄;電腦記帳──透過電腦或手機下載電子記帳APP;發票記帳──蒐集消費的發票,透過以上幾種記帳方式可以清楚看見自己的花費。
從小養成良好的記帳習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開銷,進而影響孩子長大後的消費習慣。記帳行為雖然容易理解,但要養成習慣,並在生活中落實並不容易。父母的教導和示範是建立孩子理財觀念的第一步。
網購危機
帶出溝通的重要
對於消費習慣的改變,家長提出了疑問:「現在時下的青少年喜歡上網,也開始上網購物,身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禁止?」楊政達老師表示,我們自己都曾經叛逆過,對於被禁止的事情容易出現更大的反彈,造成親子間的衝突。因此,與其禁止孩子,倒不如與孩子討論上網購物的便利性及影響,是否因為太過便利而購買了許多不必要的東西,或陷入金融詐騙的陷阱;建議以溝通代替禁止。
而且面對叛逆期的孩子,除了加強親子間的溝通外,家長還可以鼓勵孩子參與理財訓練營,學習正確的理財觀,楊政達老師分享自己參與營隊的經驗,從需要打理自己的一切而體悟到家人平時照顧的辛勞,因而更珍惜家人對自己的關心與照顧。
針對有家長提出:「親子衝突該如何改善?」問題,政達老師建議家長可以向「張老師」1980尋求協助,找出解決親子溝通的方法。
理財運用
從大人開始做起
現場也有父親分享自己與孩子的小故事:今年母親節,孩子問:「為什麼不到外面吃母親節大餐?」父親解釋:除了訂不到餐廳外,一家人到餐廳吃飯也所費不貲。此外這位父親也想趁此機會帶孩子一起上市場採買食材,讓孩子在採買的過程中,了解物價,進而發現在家裡煮比到餐廳吃飯,還可以省上更多錢;並與孩子達成共識,將這些花費省下來,等到年底時安排一趟全家旅遊。政達老師非常肯定這位父親的作法,透過親子間的溝通及身教去引領孩子,不僅可以讓孩子了解家中所需的開銷及使用,更可以讓親子關係加溫,何樂而不為呢?
前言: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理財觀念更須從小培養起。」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今年適逢四十五周年,與財團法人廖英鳴基金會合作舉辦四十五場「愛Family‧I幸福~滑世代幸福家庭親職教育公益講座」,由全球人壽、京城銀行及華南金控贊助,人間福報、立明集團及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共同協辦,針對不同的親子議題進行四十五場講座。今年五月十三日於宜蘭市凱旋國中進行第一場「人生的第一桶金——用對方法輕鬆培養孩子理財觀」講座,邀請華南銀行財富管理部楊政達老師主講,教導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理財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