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閉幕典禮圓滿後,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前坐者)和與會貴賓合影。 圖/人間社記者周云
【人間社記者妙普江蘇報導】「第二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圓滿閉幕,兩天的論文發表和討論十分精采,學者公認這是一次質量俱高的會議,從中獲益良多,尤其對兩岸的學術交流有積極正向發展,希望明年可以擴大規模,邀請國際學者,並開放給青年學者參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慈惠法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祕書長慈容法師等七十多人與會。
今年發表的論文數量為去年的兩倍,論述觀點也更多元,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賴永海,說明第二屆研討會選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的意義,近年來,人間佛教已成為漢傳佛教重點;而當代人間佛教最具代表人物為星雲大師,此點得到廣泛共識,加上政界、宗教管理部門,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肯定宗教和信眾在社會上的積極作用,因此有責任論述、推廣人間佛教。
三好、四給 讓人健全
星雲大師主持「人間佛教座談會」,為學者專家闡述他對人間佛教實踐的看法。大師說明,佛是人、不是神,佛陀證悟真理,緣起中道,緣是宇宙萬有起源,世界沒有緣不能成。人不是為了受苦而來,苦是教育和進步的動力。亂世要有佛法,推動人間佛教,讓人人都能健全,為人設想,所以要多倡導「三好運動」,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三業清淨才是好人。不過,三好還不夠,還要「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希望人間佛教再加把勁,大家有志一同,對國家社會做出貢獻。
綜合討論由慈惠法師、研討會總召集人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程恭讓、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鄧子美及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陳劍鍠共同主持。慈惠法師表示,佛光山的發展壯大,源於佛學院教育,五大洲的弘法者都來自佛學院。「我們是以整體的力量,才能發展到全世界這麼多道場。」
弘化 需契合眾生根基
慈惠法師指出,最近日本社會調查學者櫻井對台灣佛教發展模式非常好奇,因此到台灣研究「社會與宗教的關係」,經由台灣中央研究院介紹到佛光山實地訪查,發現這就是現代人需要的宗教,因為日本佛教信徒和僧人分得很清楚,但在佛光山僧信合作無間,人間佛教非常契合這個時代的眾生根基。大師把佛教帶到台灣,加強台灣佛教的現代化。
陳劍鍠表示,研討會是培養研究生的好機會,有後繼者,佛教學術才有發展動能,同住、共修能讓他們學到很多。一般的學術研究,多半是關在象牙塔做研究,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架構是深入淺出。
鄧子美認為,此次研討會提交了一批有質量的論文,比去年邁出一大步。宜興大覺寺顛覆了大陸民眾對佛教的固有印象,值得其他寺廟學習。
武漢大學博士姚彬彬說,大會學術風氣佳,討論有爭鳴,論文質量高,明年一定會更好。中正大學江俊龍教授則說,會後論文集出版,希望針對有特別需求的老師,能夠有兩岸審查意見書作為證明,保證論文質量。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表示,佛教有經師、律師、和論師,與會學者就是論師,為佛教歷史留下可信文獻,讓後人得以翻閱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