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根據國際最新定義的幸福指數估算,國人過去五年,在經濟、醫療資源、居住環境等面向的幸福感愈來愈弱,感到「不太幸福」。
由於判斷幸福與否十分主觀,不少經濟學家對於「幸福」的估量各持己見,為了量化,通常是擷取經濟成長率、利率水準,再加上大規模的問卷調查所得。
今年年中,中國大陸首度頒布幸福指數,這項指數由每人平均GDP、每人平均可支配所得、國人平均壽命、每人平均居住面積、每人平均享有道路面積、恩格爾係數、每萬人口職業醫事人員數,及每千人持有車輛數共八項指標組合而成。
國際上認為,這種包涵了經濟、醫療資源、居住環境等的估算方法,比簡化的經濟指標,來得貼近人民真實幸福感受。
據這種最新定義,台灣人民的幸福指數在民國九十年首度出現衰退,達到負零點六六的低點;九十一年因比較基期低,因此出現二十一點三三的高檔水準,但隨後就又呈現逐年走低的趨勢。
也有專家認為,所謂「幸福」應該納入教育、文化等心靈,如果再加入這些心靈層面指標,國人的幸福指數恐怕會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