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親家的緣由,是出家兒女的父母,可以和佛門的師長成為「親家」。例如:當年星雲大師出家,師公志開上人為了感謝老奶奶把大師送去跟隨他出家,於是寫了一封信給老奶奶,開頭就說「親家大人慧眼」。圖/人間社
佛門親家的緣由,是出家兒女的父母,可以和佛門的師長成為「親家」。例如:當年星雲大師出家,師公志開上人為了感謝老奶奶把大師送去跟隨他出家,於是寫了一封信給老奶奶,開頭就說「親家大人慧眼」。圖/人間社
佛門親家的緣由,是出家兒女的父母,可以和佛門的師長成為「親家」。例如:當年星雲大師出家,師公志開上人為了感謝老奶奶把大師送去跟隨他出家,於是寫了一封信給老奶奶,開頭就說「親家大人慧眼」。
過去有些父母之所以怕兒女出家,主要是因為不了解佛教,以為出家就是所謂「青燈古佛」,只能吃齋拜佛修苦行,不能享受人間五欲的快樂,因此不捨兒女出家受苦。
然而事實上,學佛修行的人,所謂「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出家學佛,清淨安樂,每天徜徉在佛法大海與諸佛菩薩對話,平日所交皆是諸上善人,真是「口中吃得清和味,心中常在佛土居。」
佛世時的拔提王子,在家時雖然住在王宮,每天吃的是珍饈美味,日夜都有衛兵保護,但是仍然感到恐懼,好像隨時都可能遭人行刺,後來出家了,吃的東西簡單,住的地方雖為林間樹下,卻覺得無比安全、無比自在,所以經常忍不住歡喜得大聲喊出:快樂呀!快樂呀!
現在很多青年男女出家後,面對一般在家人經常不解而好奇地問:為什麼要出家?他們反而會覺得:出家這麼好,你怎麼不出家呢?
歡喜送子入佛門
唐朝裴休宰相有一首〈送子出家 〉詩云:「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傾向歲寒存。」大師在《講義雜誌》中寫,這首詩其實應該改為「歡喜」送子入佛門才對,因為近年來隨著佛教蓬勃發展,學佛風氣日盛,現代不少父母都很歡喜兒女學佛出家。縱使有少數的父母一時不了解出家意義,但為尊重兒女的意願,頂多「不捨」送子入佛門。然而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兒女出家的人生道路反而更廣寬,前途更有發展時,很快就會放下了。
日前本山亦舉辦「傳法暨剃度大典」,又有一批新的佛門龍象誕生,不少佛門親家都前來觀禮祝福,佛門親家儘管止不住淚水滑落臉龐,但內心明白孩子的抉擇是生命的重生,化小愛為大愛,荷擔如來家業,跟隨大師腳步弘法利生。其實在佛光山這個大道場出家,可以得到很好的栽培,適才適用,就如佛光山副住持慧傳法師所言,佛光山四大宗旨之一是「以教育培養人才」,大師設置「傳燈會」,即代表星雲大師照顧出家弟子的食、衣、住、行,並給予適當的教育機會。畢業後依個人所學、資質及志願,提供適當機會,或到各別分院服務,或依各別才藝分發相關單位發揮專長;或繼續進修及出國深造。
有捨才有得
心保和尚也表示:「有捨才有得,放得下才自在,世界更加寬廣」,他感謝佛門親家對佛光山的信任與發心,願意將子女交給佛光山,所有出家兄弟都是一家人,道場遍及五大洲,他日更能到海外道場巡禮拜佛。也勉勵親家,人世間有許多微妙之處,不用罣礙兒女,兒女對父母也很自在,「對出家人而言,放下金錢、權力、煩惱,是邁向智慧光明的一大步。」
做為佛光山的佛門親家的共同特點是:對佛光山信任,肯定佛光山是正信的道場,同時發心護持大師推行人間佛教,願意將子女交給佛光山來培養,跟隨大師腳步弘法利生。日後也希望做子女的後盾,共同發心護持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