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行證

文/人間社記者文桂梅 圖/人間社 |2014.02.09
1735觀看次
字級

一月二十六日,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會,由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擔任主持人,佛光山普賢殿國際寮園組長慧炬法師、佛光山禪淨法堂慧印法師、佛光緣美術館總部副館長如川法師、佛光山資訊中心主任妙曜法師擔任與談人,會中與大家分享「信」、「解」、「行」、「證」的過程與學習。

 心保和尚提到「信」、「解」、「行」、「證」是學佛重要過程。有因有緣,因緣果報世間行,而緣亦是重要一環。「因」如同種子,有因不一定有果,「緣」是過程,重點在結果。

 人為何可成佛?人憑什麼從凡夫可成佛?沒有正信的因緣,如何解行?好比大豆可製成豆漿,對懂得過程的人而言不是問題,對不懂過程的人而言則無法想像。因此,學佛對其過程的了解十分重要。

 信

 因信產生力量。如川法師說,學佛過程中「信」非常重要,從法會、活動、經藏、生活體證中,累積增長信心。

 人類向心外世界尋找財寶,卻不知自己內心有無限財富,古人說:「反求諸己。」

 佛經上提到的財富,有所謂「七聖財」,七聖財中第一就是信仰的財寶,有了信仰的財寶,人生更豐富。佛教的信仰建立在理智、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因為信仰是發乎自然,出於本心。等我們的迷惑解除了,我們的信仰會更堅固;信仰堅固不移,才能得到真正信仰的利益。

 解

 認識與正解。妙曜法師說,認識學習佛法,可以擴大我們的心胸,包容他人說錯話、做錯事,莊嚴我們的世界,提升我們的人格。佛是覺者,皈依佛:如同裝設一個電力公司,心中是光明的。皈依法:法是真理,法水可洗淨心中煩惱。皈依僧:僧是福田,建造自己深耕的田地。至於「苦」不一定是不好,星雲大師說:「苦是一種養分,可讓我們學習、成長」。

 妙曜法師提到,要加強對佛法的認識,可從幾點做起:1.親近善知識,帶你遠離惡事,親近善事,帶給你正確的觀念與學習。2.身體忌三器:1)器(漏、(2)器覆、(3)器污,讓自己成為好器皿,納受佛法真理。3.做好四依:「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行

 執行力、行動力。慧炬法師說:「生活中,若無執行力、行動力即無法成就,修行更是如此,有實踐才能成功」。

 執行力是什麼?把信念、思想、組織架構、學習成果具體呈現。執行到什麼程度?首先要有目標,有計畫還要培養堪忍性。發心才有信心,才能完成使命;佛光山歷年來都是有目標、有計畫的執行。法會如何做,活動如何辦,都是依計畫來執行,因此,能利益許多人、許多企業。

 證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言語道斷,不立文字。慧印法師說:「求證過程發心是初階,有信心、了解了、明白了,就能證悟」。他以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為例,在五祖弘忍大師幾次協助下才完全開悟。每個人因緣不同,生活中累積不同的因緣,時間到自能體悟。

 如何證悟?「身心俱放」指對外在生活物質放下,內心貪瞋痴放下。「勘破生死」是生活中遇到任何境界隨他去,面對生死隨他去。「不近人情」被罵、受委屈而不起心動念。「專精忘我」如同虛雲老和尚及太虛大師,一打坐即忘了周邊事物。

 至於證悟後的觀念,著重憂道不憂體、處在矛盾中卻能不矛盾、處在分別中卻能無分別。而證悟後的生活,依然像平日一樣,該做的事一樣照做,勿住在他人的言語中,學習「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心境。

 最後,心保和尚以《四十二章經》裡的「內無所求、外無所得」勉勵大家。修行要「了解實際、了解真相」、證悟到「看到世間真相,煩惱不見了」,心很平靜,因平靜可超越自己、看見自己內心的功德。祝大家駿程萬里萬馬奔騰,在學佛道上勇往邁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