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妙語詮釋佛法真義

人間社記者陳秋玉台北報導 |2014.02.04
6459觀看次
字級
 農曆初三,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左四)在台北道場談「佛法真義」,現場冠蓋雲集,包括功德主薛正芳(右起)、陳鄭秀子、羅李阿昭、淨耀法師、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功德主賴維正、陳永泰等蒞臨,聆聽智慧饗宴。 圖/人間社記者陳秋玉

 【人間社記者陳秋玉台北報導】農曆大年初三,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台北道場談「佛法真義」,近三千信眾聆聽;大師以淺白易懂的方式詮釋傳統的佛法,並以積極與正面角度,給予新定義。

 苦

 傳統: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說,傳統說「苦」,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乃至無量之苦,讓人覺得,這個世間都是苦。

 真義:大師表示,「苦」的意思是樂,為何要把苦變成快樂?人從母體出生後,讀書、做人、做事都有苦。大師說,他童年因貧苦才出家學佛,曾有人問他:「佛光山那麼多道場,還要辦學校,難道不覺得苦?」大師說,不但一點也不覺得苦,反而很快樂;「苦是教育、是力量,能吃得了多少苦,就有多少快樂!」苦對人的價值與貢獻很重要,不怕苦、能吃苦,人生就會不同。

 空

 傳統:慈惠法師說,「佛教講『空』,常聽到『四大皆空』,大家很害怕學佛變成什麼都沒有。」

 真義:大師表示,佛教稱為空門,其實「空」是存在「有」的意思,所謂「真空生妙有」,例如:如荷包不空,錢要放哪?腸胃不空,吃喝得下嗎?茶杯不空,如何裝茶?今天大家來聽演講,場地不空,如何進場?大師說,他不能跟人比財富,但他心中擁有佛法世界,別人也不能跟他比,「空」是有價值的,「四大皆空」其實就是「四大皆有」;空是因緣,像相機有光圈,「空」在佛法是很了不起的般若。大師表示,以桌子的假象為例,木柴、種子、陽光、空氣、水分結合宇宙的力量成長為樹,成為木 柴、桌子,才是緣起的真相。

 無常

 傳統:慈惠法師說,「大家一聽到『無常」』,會覺得很悲哀,佛教常說『無常』讓人很消極,很害怕。」

 真義:大師表示,人的老死被稱為「無常」,一講到無常,大家就害怕,其實,無常對我們的貢獻是無限的;無常往壞的方向想,它是壞的,往好的方面想,就會變好。比如說,一個人很笨,因為「無常」讀書識字而變聰明,窮人因結緣勤奮而富有。大師表示,佛法是給人歡喜的,提醒大家要感謝「無常」讓我們改變未來,「無常」不是消極的意思。

 無我

 傳統:慈惠法師提到「無我」,但「無我」讓人很害怕。

 真義:大師表示,佛教讓人最害怕的就是「無我」。大師以一個有錢人娶四個老婆的故事為例;這位有錢人將死,黃泉路上寂寞,他要求最疼愛的四老婆作陪,嚇得小四花容失色,一口婉拒;接著邀三老婆、二老婆,也都不願跟從他去死,唯有他最不重視的大老婆,願「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陪他走黃泉路,他終於看清真相。大師說,四個老婆可分別比喻為:四老婆是身體,身體不是我們的;三老婆是金銀財寶,人死了也帶不走;二老婆是親友家人,不能替我們死;唯有大老婆是心,只有心主宰善業、惡業的流轉,跟隨著我們。

 心

 傳統::慈惠法師問:「我們的心應該住在哪裡?住在金錢裡、愛情裡、還是住在身相五蘊裡?能安心、平安、永久嗎?」

 真義:大師表示,不能,不妥當、不安全!就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應住在人我是非、不究竟、不安全的地方,就像太陽住在日空裡,沒房子沒錢吃飯,仍照常工作,那就是「光」,住在「無住」之處。大師以堅定地語氣說:「就住在歡喜裡。」只要放得下、看得破、想得開,肚量大,就有大智慧。

 拜佛

 傳統:慈惠法師說,「我們過去到寺廟,總是要拜佛、求菩薩,以為這就是信佛。」

 真義:大師表示,拜佛為的是信佛、學佛,但真正的意義是行佛,以OAK奶粉負責人曹仲植夫婦到佛光山參訪為例,大師說,提點曹仲植行佛就好,後來他捐輪椅等,做了許多善事。大師說,現在學佛要捨棄山林佛教,學佛未必要出家,佛住在自己心中,不是求來的;行佛也可做檀講師、做義工,以維摩詰居士、勝鬘夫人為學習榜樣。

 「行佛」就是自己的貴人。大師笑說:「我老了,出家七十六年,沒有放過一天假,沒有周六周日,更沒有過年過節,今年八十八歲,希望送給大家一路發發發!」

 與會貴賓包括:淨耀法師、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榮譽總會長吳伯雄、立法委員許添財、考試院委員何寄澎伉儷、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伉儷、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瑞騰伉儷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