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行證是修行佛道必經之四種過程次第。首先須信樂佛法,歡喜佛法,喜歡修行,喜歡親近道場,產生堅固的不壞信。然而,每一個人都信佛,為什麼有的信得深切,有的不深呢?這是個人理解力不同之故。了解佛法,知其緣起緣滅的因果關係,進而身體力行,行佛所行
文/心保和尚
信解行證是修行佛道必經之四種過程次第。首先須信樂佛法,歡喜佛法,喜歡修行,喜歡親近道場,產生堅固的不壞信。然而,每一個人都信佛,為什麼有的信得深切,有的不深呢?這是個人理解力不同之故。了解佛法,知其緣起緣滅的因果關係,進而身體力行,行佛所行,做佛所做,最後證悟其佛的解脫自在境界,達到圓滿的受用。
信是學佛的開始。有信心才能入門,有信心才有力量。《大智度論》:「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六十華嚴經‧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淨土宗以「信、願、行」為往生淨土的三資糧,由「信」起步,長養一切諸善法,終至通達究竟的彼岸。《成唯識論》:「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大乘起信論》略說信心有四種:「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信,就是信三世因果、信佛性本具、信人人皆能成佛。
「信」為學道所依,但必須是要正信才行,除了正信,也要深信,才會產生力量,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信力,可以破除煩惱障礙,不再迷思。有人懷疑:「我信佛很恭敬虔誠!為什麼得不到佛的保佑呢?」信有邪信、迷信、初信、正信、深信的差別,所謂「虔誠」,是否真能達到深信不疑的境地?真正的深信,就如同〈金剛經讚偈〉所云:斷疑生信,絕相超宗。因此,我們要信仰有智慧,有正法,清淨和合,有戒行的佛法僧三寶。
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稱為「解」。了解道理,不會有無明,是修行的前方便,否則變成盲修瞎練,浪費時間,徒勞無功。了解跟有情眾生輪迴息息相關十二因緣的流轉與還滅,知道世間有善有惡,有業有報,知其今生苦本為愛取有,此苦本循環不已,生死流轉,無有停息,故言甚苦,可以說,有貪瞋痴就有生死流轉。知其解脫因為三增上學,有戒定慧則無貪瞋痴,明確之後,惑障俱除。
「行」意謂動作、行為。指為到達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如行解相應、行說一致、教理行果之「行」,意即對於知解言說之實地踐行。如普賢菩薩以大行著稱,也是星雲大師所提倡的行佛。行於三好,行於四給,行於六度。老實念佛,一心參禪,朝山禮佛,抄經寫經,饒益廣大有情,都是行的寫照,對佛法有深入進取的覺受。
「證」為修習正法,如實體驗而悟入真理,稱為證;即以智慧契合於真理。依其所悟,能證得智慧之結果,稱為證果。或次第履行修行階段而證,稱為分證。如禪門三關,指三種由低而高之參禪境界。行者若能凡情銷盡,徹見諸法之虛妄不實及悟得自己之心性本源,則稱為「破初關」,又作見性。其次,在見性之後,再用功修持,則不但不為「有」所礙,而且亦能不執著於「空」,此稱為「透重關」,又作大死大活。此後,再用功磨鍊,乃能達寂照不二、空有無礙之境,雖五欲當前,亦運用自如而不失本性,此為「透末後牢關」。
又如佛弟子,聽聞法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乃至阿羅漢成道時,依無生智說出四句偈。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謂之四句成道。當然,最圓滿者,破最後一分無明,為佛覺者。
發心學佛,從堅定的信念,奉行佛法,依循正道,逐一而行,由此去解、去行,不中途退縮,假以時日,水到渠成,一定有證悟之理,這也是對信解行證修行佛道之四種過程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