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畫家梁奕焚(一九三七~),久聞其名,與他認識在一九九九年。那年他告別世界藝術殿堂—紐約SOHO,返台定居,被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楊茂秀延攬為董事,成為夥伴,才開始交往。
二○○五年,我策畫彰師附工藝術家調查,帶領博碩生多次訪談附工校友梁奕焚,建立基本檔案。二○○七年,我與康原啟動彰化學,預計十年出版彰化學叢書六十冊,其中繪畫系列有不破章、張煥彩、施並錫、陳來興與梁奕焚等人。我多次遊說梁大師,並主動編輯《台灣畫家梁奕焚》,希望增添叢書光彩。
二○一三年九月,我到台東都蘭拜訪他的「秘園」,具體說明計畫,他欣然同意。過程感受到大師濃郁的鄉土情懷。他出生於彰化縣芬園鄉,家境貧困,半工半讀完成彰化高工初中部。一九五四年,考進台北師範藝術科,艱苦的環境讓他成熟,更懂得求生之道,努力沉潛繪畫。
一九五八年,他跟隨現代派大師李仲生學畫。李老要他「一切歸零」。六年間,他吸收「表現的、誇張的、故意的」藝術理論,體會傳統與現代合一,超越時空又能把握當下的創造美學。他教學創作二十多年,一九七六年,辭去教職,專心創作,年年個展,飲譽藝壇。
一九八七年,五十歲的他,到紐約SOHO設立繪畫工作室,追逐藝術家的大夢。他在一九九八的藝術宣言說:高更、馬諦斯、畢卡索等人早就把藝術的傳統及思想的屏障打破,融合了西方和東方、文明和原始,完美呈現各自的藝術風格。也鄭重表示,「我要世人從我的作品表現獲取全新的東西,很高興為世界留下很不一樣的藝術作品。」
SOHO十年,他在眾星雲集的環境接受考驗,以黑美人系列與內聚台灣民俗元素的畫作,獲得畫廊、媒體及收藏家肯定。其實,是他記憶裡的故土故民—鄉土情懷—這些元素展現的魅力,征服了藝壇。這證明了藝術的國際化必須建立於民俗的土壤,是不容置疑的大原則。
一九九九年,他攀上藝術高峰,卻毅然告別藝術聖地,返回台灣。二○○六年,選擇台東都蘭成為新住民。
他描繪這片大山大海:氣勢磅礡的太平洋,海岸線沖起一道道白浪,推展出一大片蔚藍,平緩開闊的海平面,然後是粉青、天青、藍天白雲。白雲下連綿不斷的山巒,像美女般吸引著陽光,豔麗嬌嬈。於是,買下土地,打造他的理想國,因為滿園秘色—秘字取自唐朝越瓷(秘色窯),所以名為「秘園」。
他與妻小五人,倚都蘭山傍都蘭灣,當家作主,揮灑大手筆,以一幅幅畫作見證藝術生涯是天命。
我把這本書名為《台灣畫家梁奕焚》,內容包括二部分,上篇梁奕焚這個人,又細分一、梁奕焚的故事二十五節;二、梁奕焚的藝術觀點二十六節及附錄。下篇為平面畫展三階段及生平大事紀。
梁奕焚從事繪畫六十年,有所感受常訴諸文字,積累不少文章,我重新校刊、組構,成為進入大師繪畫世界的導引。上篇以圖說畫家,下篇全彩的平面畫展三階段,以窺其生命風景。大師相當滿意我的編輯計畫,電話中笑呵呵回應:「全力配合。」我說:「出一本別出心裁的書,表示對您的敬意。」十年經營彰化學,只為追逐一個夢想。發掘一些人文資源,讓彰化鄉親精神歸隊,從梁奕焚這個案例,讓我看到鄉土的凝聚力,內心充滿無以言說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