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國人權協會昨天公布「二OO六年台灣人權指標調查報告」顯示,有高達百分之六十七點七的民眾認為經濟人權表現偏差,還有五成五的民眾表示,今年比去年的經濟人權有退步,是十項人權指標中表現最差的;專家學者則認為老人和身心障礙的人權保障最薄弱,文教和司法人權保障最好。
由中國人權協會和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長高永光合作的「二OO六年台灣人權指標調查報告」,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教、婦女、司法、兒童、老人、勞動、身心障礙者與環境等十項,並分為菁英組和一般民眾的不同看法,訪問一千餘位年滿二十歲以上的民眾。
菁英組的學者專家認為,文教人權與司法人權分列前兩名,老人人權評分最低,身障人權次之;但一般民眾的看法,老人及婦女兩項指標有超過五成認為表現偏好,是十項指標中表現最佳的,表現最差的是經濟人權。
將近二成四的民眾對經濟人權的保障抱持正面評價,但有將近六成八的民眾抱持負面評價,是最多民眾感到不滿的項目,與去年相較,將近五成五的民眾認為退步。
菁英組調查認為,在經濟人權指標中,目前的退休制度、個人轉業的容易度、經濟報酬的穩定性、政府取締仿冒作為的滿意程度等四個面向的表現傾向較差。尤其是台灣近年來面臨產業外移及產業轉型,導致失業率比過去明顯攀升不少。
在老人基本人權指標中,今年大幅滑落,學者專家認為,除非有資產及固定退休金,一般老年人根本沒有足夠收入維持生活,隨著台灣快速朝向高齡化發展,政府應盡快通過相關法令,如國民年金法等。
兒童人權方面,雖然兒童教育權的保障最佳,但兒童基本人權的保障卻最差,包括免於受歧視、免受不法侵害、免於受性侵害或性剝削等人權保障都需加強。而婦女人權是十項人權指標中被認為是進步最多的,近四成民眾認為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