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大陸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丘剛昨天說,南海海域已發現近一千艘古代沉船,但中國大陸有能力下水考古的工作人員不到一百人,水下考古工作面臨很多困難。
新華社報導,南海水面下已發現大量古代沉船。文物浸泡海底多年,打撈出水對文物會造成不同程度損害。但若不打撈,文物遭不法分子盜撈,破壞更嚴重。因此,大陸在一九八七年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水下考古學研究室」。
一九九六年,大陸漁民在西沙群島華光礁附近潛水時,發現一艘南宋年代沉沒的古船,大陸考古界將之命名為「華光礁一號沉船」,並打撈出近一萬件南宋時期文物,當時轟動中國大陸考古界。部分文物目前在山西太原展出。
丘剛昨天在太原參加「華光礁一號沉船」文物展時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水下考古工作,大陸水下考古也累積一些經驗;但陸地上很容易完成的測量、拍照、取樣等工作,到了水下就變得異常艱難。
他指出,二十公尺深的水域,每天水下工作時間不能超過半小時,且一天只能下潛一次,因此取得水下考古認證要比陸地考古認證難得多,大陸只有五十多人取得水下考古認證。
為加強水下考古能力,大陸第一艘水下考古工作船今年四月在重慶開工建造,全長五十六公尺、寬十點八公尺、排水量九百三十噸、航速十二海里;啟用後可擔負水下文化遺址的普查、專項調查及小型發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