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由於富裕與貧窮國家對於阻止地球暖化的作法意見分歧,原訂二十二日閉幕的聯合國氣候會談,已延長到二十三日繼續磋商。
出席華沙會議的代表和各國部長,在二十二日午夜後仍然精疲力竭地在會場來回穿梭,試圖為野心勃勃的氣候公約奠定基礎;該公約必須二○一五年十二月之前在巴黎簽署。
然而,與會代表表示,各國的意見仍嚴重分歧。不論是如何分配碳排放量,以將暖化溫度抑制在較安全的上升攝氏二度內,或是如何資助易受氣候變遷衝擊的貧窮國家,幾乎每個議題都引起各國代表激烈爭執。
波蘭環境部副部長雅茲夫斯卡二十二日下午說:「對大家來說,這確實是個無眠的夜晚,但我們仍然期望盡快結束會議。」波蘭是這項十一天會議的主辦國,會議原訂格林威治時間二十二日下午五時(台灣時間二十三日凌晨一時)閉幕。
全世界有超過一百九十個國家的代表出席這次年度會談,會議的目標是要達成歷史性協議,聯合世界各國抑止地球暖化氣體的排放。
科學家警告,以目前的氣體排放趨勢推算,地球可能會比工業革命以前暖化攝氏四度以上,引發會帶來災難的風暴、乾旱、洪水與海平面升高,對貧困國家尤其會造成嚴重的衝擊。
法國發展部長康芬告訴與會代表說:「如果我們不能在巴黎達成協議,想達成抑制全球暖化溫度在攝氏二度之內的目標,機會將相當渺茫,或甚至毫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