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
透過宗教信仰調查,能夠呈顯出相對的百分比;但並不代表宗教信仰所依據的人生道理,有多少真正落實在生活實踐中,更不免會遇上終日標榜「宗教都勸人為善」,卻都不勸自己真正行善的麻煩人物。也許有更多人對什麼是真正的善行,或說什麼是有道德的行為,都有不同的立場與看法,但都不離為了維持群體和諧、促進個人幸福為主旨。世界各宗教因為地域、文化等影響,就算是同屬一個宗教系統,也會自然出現不同的派系,都涉及到後人所處環境而可能出現的差異。儘管如此,都不該偏離人倫相處的最低要求。
一般人對宗教人士的道德抱持著最高典範的期許,但卻是沒有必要去盲從。像中國儒家孔子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就當知古聖先賢都不希望人們盲信,而應尊重每一個人,包括看似卑微低調的人,都應以大悲心的胸懷與無礙智去關懷之,這也是一種放下我慢的學習。在佛典裏,佛陀也要求皈依者不要皈依儀式一結束就沒有了,而應以聖典或聖言,做為日後個人生活的座右銘,此即佛典記載佛陀勸導追隨者,別把佛教知識與實踐分開來看,當知「從今日往,自修身行。已求歸依,以法為證,歸命經典,勿求餘歸。」居然不屑個人崇拜,卻以種種教法做為追隨者在人生路上依止的準則。難怪佛陀會強調他不是真理的創造者;而是真理的發現者,為我們的未來指了一條明路。